对下图中I、II、Ⅲ、Ⅳ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图I显现出该植物细胞正处于光合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的状态 |
B.图II虚线表示酶促反应中提高温度后的变化曲线 |
C.图Ⅲ表明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增长率无法超出x曲线的增长率 |
D.图IV曲线表明肝脏中肝糖原在c点时合成速率最小 |
(9分)如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图乙表示兔迁入该环境后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了 。该生态系统含有食物链 条,狐与鸟之间的关系为 ,这两种动物之间信息传递的特点是 。
(2)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同化的能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是沿着 进行的。
(3)在图乙B点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捕获到未标记的4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4)试用所学知识,写出既可防治农业害虫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措施: 。
某生物学家对一片森林中的林旅鼠和猫头鹰进行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研究,以便找出控制这些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研究期间,由于林旅鼠患有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而使种群数量下降。在正常情况下,森林中的猫头鹰是以林旅鼠为食,但当林旅鼠数量下降的时候,成年猫头鹰的数量(大约20只)仍能保持不变,新孵出的猫头鹰数量却大大下降。食物供应量的短缺导致了新生猫头鹰数量的减少,但没有减少成年猫头鹰的数量。对此,有人做出了如下解释,你认为正确的可能有
①蛋的孵化率下降 ②成年猫头鹰捕食能力比新生猫头鹰强
③营养不足使雌猫头鹰产蛋量减少 ④营养不良的新生猫头鹰更容易感染疾病而死亡
A.只有①③ | B.只有②④ | C.只有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某调查小组在本市东部地区对某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该区域物种情况(如图1):该调查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
(2)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2),并着手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引起的。
(3)生态考察中常使用辛普森指数表示 多样性,辛普森指数与被调查区域内各种生物数量的均匀程度之间存在 关系。
(4)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若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Ι.A图表示用枯草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时,该种群在 ▲ 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请在答题卷的B图中画出20天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2)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会发生 ▲ 重叠,0~2d内,两种草履虫并没有出现竞争,原因是 ▲ ,20d后,大草履虫被完全排除掉,体现了生态学上的 ▲ 原理。
Ⅱ.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乙烯含量明显上升。有些果实在这个时候呼吸速率会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果实就完全成熟了,这个呼吸高峰称为呼吸峰。某实验小组在探究不同浓度(μg/g)的乙烯对果实呼吸作用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甲图所示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
①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出现的时间将 ▲ ;
②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 ▲ 。
(2)该实验小组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开展了与果实保鲜贮藏相关的课题研究。
①课题名称是 ▲ 。
②材料和器材:
刚采摘的成熟度一致的毛叶枣若干,密闭容器,适宜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气相色谱仪(用于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
③方法和步骤:
步骤一:挑选足量的无破损、形状、大小、外观颜色相对一致的毛叶枣,随机分成2等份。编号为A、B。
步骤二:A组不做处理,B组 ▲ 。
步骤三:将A、B两组毛叶枣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室温保持在25℃。
步骤四:一小时后,分别从两个容器内抽取等量气体,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测定CO2浓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五:每隔3天,用同样方法重复测量密闭容器内乙烯浓度和CO2浓度。
(3)结果和结论:
所得数据经处理后得到下图(乙图、丙图分别表示A、B组的实验结果)。
①本实验中因变量是 ▲ 。
②比较乙图和丙图可知,在一定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作用下,果实的呼吸峰出现时间 ▲ ,原因是 ▲ 。
③比较乙图、丙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
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
如图所示,在农田中使用农药一段时间后,害虫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点时期害虫种群不存在抗药性 |
B.b点时期害虫种群中不抗药的基因频率为0 |
C.a—b段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 |
D.c点时间害虫种群中产生了新的物种 |
(10分) 近年,沙棘木蠹蛾在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 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 增长,在 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率最高。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河滩地进一步研究,获得如右图所示数据。在干旱的气候下,沙棘木蠹蛾的发生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
(4)研究者同时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点 |
土壤肥力 |
土壤含水量 |
|
|
|
||
有机质含量(%) |
氮含量(%) |
表层~60cm(%) |
|
山坡地 |
0.595 |
0.015 |
7.0 |
河滩地 |
0.202 |
0.003 |
15.0 |
因此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沙棘均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图示是根据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绘出的曲线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有(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构成了食物链 |
B.在II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
C.在I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
D.在III期间,两个种群的数量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 |
(7分)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部分组成。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红树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3)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 (如右上图)。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C、D分别代表 、 。
②图中为异养生物的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
③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通过图中E、F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了两项专题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和原理回答问题:
(1)该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考查。下面是他们有关的考察内容和相关建议:
①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农民对此具体会采取哪些措施? 。
②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图一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1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 kg。
③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替代塑料地膜。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于 。
④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农田中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画出了如图二所示的曲线。请在图二中画出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注明各曲线的名称。
(2)他们调查发现,农田生态系统有两个突出问题:鼠害严重,虫害频繁。
①假如让你查明上述两个问题,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 。
②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 。
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桦树不如
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该过程中 ( )
A.原有生物随桦树的减步而全部灭绝 |
B.优势种发生改变 |
C.桦树与云杉之间的竞争强度逐渐增大 |
D.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更加复杂,稳定性提高 |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 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苗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
B.一段时闻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
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
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
B.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 |
D.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 |
一片农田弃耕一年后杂草丛生,现已演替至灌木阶段。如果外界条件基本不变,且无人为干扰,将来有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请回答:
(1)该农田的演替进程比初生演替更快,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优越和植物繁殖体的存在。
(2)从杂草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很容易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3)如果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则曲线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__________的变化。
(4)该农田在演替至森林阶段的进程中,__________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如果在灌木阶段遭遇一场火灾,烧掉了灌木下的草本植物,但对灌木影响不大,则演替进程__________;(加快,基本不变)若演替至森林阶段,在广东省最有可能出现的森林群落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农田的演替过程伴随着干物质的积累,其中积累最多的是______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