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事实中,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
A.在空气中,光亮的银表面逐渐变暗 |
B.为保护海轮的船壳,常在船壳上镶入锌块 |
C.埋在潮湿土壤里的铁管比埋在干燥土壤里的铁管更易被腐蚀 |
D.镀锡的铁制品,镀层部分受损后,露出的铁表面易被腐蚀 |
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A |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
B |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 的集气瓶 |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
C |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
D |
向盛有 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下列金属防腐的措施中,使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A.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 | B.金属护拦表面涂漆 |
C.汽车底盘喷涂高分子膜 | D.地下钢管连接镁块 |
下列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腐蚀越严重 |
B.图2中,发生吸氧腐蚀 |
C.图3中,燃烧灶的中心部位容易生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发生化学腐蚀 |
D.图4中,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相当于原电池的正极 |
200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6岁时,他凭借一个金属易受硫氰酸盐腐蚀的调查项目,荣获“美国西屋天才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腐蚀就是金属失去电子被还原的过程 |
B.水库中的水闸(钢板)与外加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正极连接到一块废铁上可防止水闸被腐蚀 |
C.纯银质物品久置表面变暗,是银发生吸氧腐蚀的结果 |
D.钢板上的铁铆钉处在潮湿的空气中直接发生反应:Fe-3e-==Fe3+,继而形成铁锈 |
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图①装置精炼铜,a极为粗铜,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
B.图②装置的盐桥中KCl的Cl-移向乙烧杯 |
C.图③装置中钢闸门可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受到保护 |
D.图④两个装置中通过导线的电子数相同时,消耗负极材料的物质的量不同 |
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纯银器表面在空气中会因化学腐蚀渐渐变暗 |
B.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可保护其不受腐蚀 |
C.海轮外壳连接锌块是采用牺牲阴极的阳极保护法保护外壳不受腐蚀 |
D.当镀锡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锡镀层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 |
右图装置中,U型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氢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
B.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
C.两试管中负极电极反应相同 |
D.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H2O2分解产生1molO2,理论上转移的电子数约为4×6.02×1023 |
B.室温下,pH=3的CH3CO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pH>7 |
C.钢铁水闸可用牺牲阳极或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防止其腐蚀 |
D.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时,3v正(H2)=2v逆(NH3) |
下列金属防腐的措施中,使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A.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 | B.金属护拦表面涂漆 |
C.汽车底盘喷涂高分子膜 | D.地下钢管连接镁块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率;
②镀层破损后,白铁(镀锌铁)比马口铁(镀锡铁)更易腐蚀;
③电镀时,应把镀件置于电解池的阴极;
④ 为防止水闸铁门被腐蚀,可让其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⑤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⑥甲烷燃料电池,若其电解质溶液是强碱溶液,则其负极反应式:CH4+8OH--8e-=CO2↑+6H2O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③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B.铁船舶的外壳上镶嵌锌块,可避免船体遭受腐蚀 |
C.钢铁腐蚀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Fe-3e-=Fe3+ |
D.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2H++2e-=H2↑ |
在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海水,依次插入(1)铁片;(2)导线相连的铜、铁片;(3)导线相连的锌、铁片、铁在其中被腐蚀时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A.(1)(2)(3) | B.(2)(3)(1) | C.(2)(1)(3) | D.(3)(2)(1) |
把锌片和铁片放在盛有食盐水和酚酞试液的表面皿中,装置如下图。观察到溶液首先变红色的区域是
A.Ⅰ和Ⅲ | B.Ⅰ和Ⅳ | C.Ⅱ和Ⅲ | D.Ⅱ和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