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氕、氘、氚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可作为核聚变的材料 |
B.1 mol NH与23g Na+中含有的质子总数均为11×6.02×10 23 |
C.欲配制1.00 L 1.0 mol·L – 1的NaCl溶液,可将58.5 g NaCl溶于1.00 L水中 |
D.电解1 mol熔融的AlCl3,理论上能产生33.6L氯气(标准状况)、27.0g铝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O2含有的原子数为0.5NA |
B.标准状况下,22.4 L H2O所含的分子数为NA |
C.质量为23g的两块钠和足量O2反应分别生成Na2O2和Na2O,转移的电子数都为NA |
D.2 L 0.3mol/L Na2SO4溶液中含0.6NA个Na+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78g过氧化钠晶体中,含3NA个离子 |
B.常温常压下,22.4L氦气含有NA个氦原子 |
C.在O2参与的反应中,1 mol O2作氧化剂时得到的电子数一定是4NA |
D.常温下16g O2与O3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原子数为NA |
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CO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之比为1:1 | B.分子数之比为2:3 |
C.原子总数之比为2:3 | D.质量之比为7:11 |
室温时在实验室里将1.12 L H2S(g)通入1L某浓度的烧碱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测得
溶液的pH=10(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正确的推断是(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
A.硫化氢的分子数目约为0.05NA个 | B.原烧碱溶液中约含溶质微粒0.1NA个 |
C.反应后溶液中约含OH- 1×10-4NA个 | D.反应后溶液中约含S2- 0.05NA个 |
将10.92 g锌铁合金粉末加入含0.4 mol H+的稀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得到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可能为(假设气体全部逸出,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
A.2.4 L | B.3.6 L | C.4.8 L | D.6.0 L |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 CO2和CO的混合气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5NA |
B.常温常压下,33.6 L 氯化氢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1.5NA |
C.12g Mg与足量二氧化碳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D.1 mol·L-1 CuCl2溶液中含有的氯离子数为2NA |
将a g铝粉加入过量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铝粉完全溶解,并收集到标准状况下b L氢气,所得溶液中共有c个溶质离子,反应中转移电子d个。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表示为
A. | B. | C. | D. |
将3.52 g CO2和SO2混合气体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气体全部与NaOH反应生成盐,将反应后的溶液减压低温蒸干后得到不含结晶水的固体,固体的质量可能为
A.8.48 g | B.7.48 g | C.5.72 g | D.5.22g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L NH4Cl溶液中,NH4+的数目小于NA |
B.常温常压下,8g CH4含有电子数目5NA |
C.12g NaHSO4晶体中含有0.2 NA个阳离子 |
D.78g苯含有C=C双键的数目为3NA |
下列溶液中,与100 mL 0.5 mol/L NaCl溶液所含的Cl-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A.100 mL 0.5 mol/L MgCl2溶液 | B.200 mL 0.25 mol/L AlCl3溶液 |
C.50 ml 1 mol/L NaCl溶液 | D.50 ml 0.5 mol/L HCl溶液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密度为d g/L的某气体纯净物一个分子的质量为g |
B.常温常压下,17g甲基(—14CH3)所含的中子数为9NA |
C.25℃时,1 L 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NA个氢氧根离子 |
D.4.6 g Na在空气中完全反应生成Na2O、Na2O2,转移0.2NA个电子 |
将Na2O2、HCl和Al2O3一起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完全反应后,测得所得溶液中只含有Na+、AlO2-、Cl-(不考虑AlO2-的水解和H2O的电离),则Na2O2、HCl、Al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可能的是
A.2;2;1 | B.3;3;1 | C.3;4;1 | D.4;6;1 |
11.9g金属锡(Sn)跟100mL12mol·L-1HNO3共热一段时间。完全反应后测定溶液中c(H+)为8mol·L-1,溶液体积仍为100mL。产生的气体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消耗氢氧化钠0.4mol。由此推断氧化产物可能是
A.SnO2·4H2O | B.Sn(NO3)4 |
C.Sn(NO3)2 | D.Sn(NO3)2和Sn(NO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