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反应:10AgF+5Cl2+5H2O===9AgCl+AgClO3+10HF+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9:5 |
B.当反应中有1 mol电子转移时,被还原氯气物质的量为mol |
C.每产生1 mol O2时,被氧元素还原的氯气物质的量为2 mol |
D.参加反应的水有被氧化 |
在反应: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中,15molCuSO4可氧化磷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A.1/5mol | B.2mol | C.3 mol | D.6mol |
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足量Fe在1molCl2中充分燃烧,转移3NA个电子 |
B.7.8 gNA2O2中阴、阳离子总数为0.3NA |
C.Cl2+H2OHCl+HClO,若1molCl2参与反应,则转移NA个电子 |
D.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中,若有1molH2O生成,转移电子数为2NA |
将Mg—Cu合金11.2g完全溶解于硝酸中,反应产生的X气体,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21.4g沉淀,根据题意推断X气体的成份可能是
A.0.3molNO |
B.0.2molNO2和0.1molN2O4 |
C.0.1molNO、0.2molNO2和0.05molN2O4 |
D.0.1molNO、0.1molNO2和0.2molN2O4 |
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3)2+24KI+12H2SO4===2CuI↓+13I2+12K2SO4+12H2O
其中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A.10 mol | B.11 mol | C.12 mol | D.13 mol |
将一定质量的镁、铜合金加入到稀硝酸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假设反应过程中还原产物全是NO,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比原合金的质量增加5.1 g,则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加入合金的质量可能为9.6g |
B.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溶液体积为150mL |
C.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4mol |
D.溶解合金时产生NO气体体积2.24L |
镁铁混合物13.8g溶解在足量某浓度的稀硝酸中,完全反应,其还原产物只有一氧化氮(0.3mol),则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可生成的沉淀质量为
A.26 | B.29.1g | C.29.5g | D.24g |
将51.2g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的混合物共0.8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ml 2mol/LNaOH溶液完全吸收,生成含NaNO3和NaNO2的盐溶液,其中NaNO2的物质的量为
A.0.2mol | B.0.6mol | C.0.8mol | D.1.0mol |
在1L溶液中含有Fe(NO3)3和H2SO4两种溶质,其浓度分别为0.2mol/L和1.5mol/L,现向该溶液中加入39.2g铁粉使其充分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Fe3+物质的量为0.8mol |
B.反应后产生13.44L H2(标准状况) |
C.反应后溶液中Fe2+和Fe3+物质的量之和为0.9mol |
D.由于氧化性Fe3+>H+,故反应中先没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气体 |
已知反应10AgF+5Cl2+5H2O═9AgCl+AgClO3+10HF+O2,则有1molO2生成时反应所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A.4mol | B.9mol | C.10mol | D.5mol |
向含Fe2+、Br-、I-各0.1 mol的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通入Cl2的体积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Q是I- |
B.Q是Br- |
C.ab区间的反应:2Fe2++Cl2===2Fe3++2Cl- |
D.b点时溶液中只有Cl- |
在反应: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中,15molCuSO4可氧化磷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A.1/5mol | B.2mol | C.3 mol | D.6mol |
一定量的CuS投入足量的HNO3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V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产生蓝色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得到CuO 12g,若上述气体为NO和NO2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1∶1,则V为
A.9.0L | B.13.44L | C.15.7L | D.16.8L |
将KCl和KBr的混合物13.4 g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通入过量的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
得到固体11.175 g,则原来所配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2∶3 | B.1∶3∶2 | C.2∶3∶1 | D.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