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烧杯中加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立即滴加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透明红褐色。冷却后将其净化既成功制得介稳体系R。试回答:
(1)R中分散质直径为 ;
(2)煮沸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判断该实验成功的实验方法是(填名称) ;
(4)向R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实验现象是 ,最后得到棕黄色溶液。
食用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溶于水形成胶体。而工业明胶中往往含有超标的重金属Cr,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1)已知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则其中铁元素是___________价。
(2)化学上可将某些盐写成氧化物的形式,如Na2SiO3可写成Na2O·SiO2,则Fe(CrO2)2可写成________。
(3)明胶的水溶液和K2SO4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___。
a.都不稳定,密封放置沉淀
b.两者均会发生丁达尔效应
c.分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
(4)已知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小分子或离子能透过半透膜。现将10 mL明胶的水溶液与5 mL NaBr溶液混合后装入半透膜袋内,将此半透膜袋浸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若要求只检验一种离子, 就能证明Na+、Br-透过半透膜,写出检验该离子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铬的化合价除了+3和+6价外,还有0,+2,+4和+5价等。现有24 mL浓度为0.05 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0.02 mol·L-1的Na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价。
现有下列物质:
①干冰 ②NaHCO3晶体 ③氨水 ④纯醋酸
⑤FeCl3溶液 ⑥铜 ⑦ Fe(OH)3胶体 ⑧蔗糖,
(1)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2)写出FeCl3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NaHCO3(aq) 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回答下列问题。
①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停止加热,可制得Fe(OH)3胶体,制取Fe(OH)3胶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Na2SO4饱和溶液,由于_______离子(填离子符号)的作用,使胶体形成了沉淀,这个过程叫做胶体的聚沉。
③区分胶体和溶液常用的方法叫做 。
将饱和FeCI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以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直径在 之间。
(2)将其装入U型管中,用石墨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 ,这个现象说明 ,胶体的这种性质称为电泳。
(3)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
(4)除了以上性质外,氢氧化铁胶体还具有的性质有 。
(5)写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
如下左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右图所示两个烧杯中各盛有2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方法中能使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A.溶解时搅拌 | B.升高温度 | C.降低温度 | D.增加水的质量 |
(2)在80℃时,将55克甲物质放到50克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克。
(3)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使接近饱和的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4)当温度由20℃升高到60℃时(不考虑水分蒸发),B烧杯中固体质量增多,则B烧杯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甲”或“乙”)。
(5)将80℃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40℃,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甲 乙(填“>”、“=”或“<”)。
(6)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提纯甲的方法是 。
、高铁酸钠(Na2FeO4)是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新型净水剂,它的氧化性比高锰酸钾更强,本身在反应中被还原为Fe3+离子,制取高铁酸钠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2Fe(NO3)3+16NaOH+3Cl2 = 2Na2FeO4+6NaNO3+6NaCl+8H2O
(1)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在上述反应中 (填元素名称)元素被氧化,氧化剂是 (填化学式)。
(3)当有2.408×1024 个电子发生转移时,参加反应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4)高铁酸钠(Na2FeO4)是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新型净水剂。在水处理过程中,Na2FeO4中的铁元素转化为Fe(OH)3胶体,使水中悬浮物聚沉,Fe(OH)3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的范围是 ,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HCl稀溶液至过量,会出现的现象是: .
实验室可以用饱和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
(1)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2)取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1)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②若缓缓加入稀H2SO4直至过量,整个过程中混合溶液中的导电能力(用电流强度I表示)可近似地用图中的曲线表示是________(填序号).
(2)有甲、乙、丙、丁四种液体,它们分别为Fe(OH)3胶体、硅酸胶体、As2S3胶体、NaOH溶液。现将有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①电泳:甲液体的阳极(即接电源正极的一极)周围颜色变浅,阴极(即接电源负极的一极)周围颜色变深;
②将一束光通过乙液体,无丁达尔现象;
③将乙慢慢加入到丙液体中,先出现凝聚,后液体变澄清。
则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丙为________,丁为________。
在①渗析 ②聚沉 ③溶胶 ④凝胶 ⑤布朗运动 ⑥电泳 ⑦丁达尔现象 ⑧中和 ⑨水解 中选出适宜的词语填入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编号):
(1)肥皂水中透过强光,可以见到光带。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半透膜把制取的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的NaCl分离出来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五个椭圆交叉构成的图案,椭圆内分别写了C2H5OH、CO2、Fe2O3、FeCl3和NaOH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为一类,相交的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标准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种物质都是电解质的是_______(填分类标准代号,下同),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的是________。
(2)分类标准代号A表示______________(多项选择)
a.两物质都是非电解质 b.两物质都是有机物
C.两物质都是含碳化合物 d.两物质都是氧化物
(3)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相邻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且有离子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洁净的烧杯取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述五种物质中的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呈红褐色,得到的分散系称为_____________。
如图为一“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都不是电解质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图中某种物质M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回答:
(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
(2)P点表示的意义是 。
(3)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在t1℃时,将15gC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的反应:2KNO3+3C+S=K2S+N2↑+3CO2↑。其中被还原的元素是 ,被氧化的元素是 ,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2)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变为________色,即可得到Fe(OH)3胶体。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现象是 ,其原因是 。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鉴别胶体与溶液的最简便方法是 。
(2)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铁质容器密封盛放的原因是 。
(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请你提出一种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
某学习小组为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散系的性质做了如下一组综合实验,根据实验流程回答相关问题:
(1)请写出Fe2O3与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②为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FeCl3与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Fe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最终生成Fe(OH)3浊液,该过程的现象为_________,此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红褐色,制得分散系③__________________,它与FeCl3溶液、Fe(OH)3浊液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