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x轴上方有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1;下方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2,且。在x轴下方的虚线(虚线与茗轴成45°角)右侧有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有一长为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第一象限内的O′点,且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另一端拴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带电量为+q。OO′与x轴成45°角,其长度也为L。先将小球放在O′点正上方,从绳恰好绷直处由静止释放,小球刚进人有磁场的区域时将绳子断开。
试求:
(1)绳子第一次刚拉直还没有开始绷紧时小球的速度大小;
(2)小球刚进入有磁场的区域时的速度大小;
(3)小球从进入有磁场的区域到第一次打在x轴上经过的时间。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PQ竖直放置,一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导轨的上端M与P间连接阻值为R=0.40Ω的电阻,质量为m=0.01kg、电阻为r=0.30Ω的金属棒ab紧贴在导轨上。现使金属棒ab由静止开始下滑,其下滑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导轨电阻不计,试求:
时 间t(s) |
0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下滑距离s(m) |
0 |
0.1 |
0.3 |
0.7 |
1.4 |
2.1 |
2.8 |
3.5 |
(1)当t=0.7s时,重力对金属棒ab做功的功率;
(2)金属棒ab在开始运动的0.7s内,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
(3)从开始运动到t=0.4s的时间内,通过金属棒ab的电量。
带电量为q的粒子(不计重力),匀速直线通过速度选择器(电场强度为E,磁感应强度为B1),又通过宽度为l,磁感应强度为B2的匀强磁场,粒子离开磁场时速度的方向跟入射方向间的偏角为θ,如图所示.试证明:入射粒子的质量m=.
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3/4圆弧形光滑轨道半径为R,A端与圆心O等高,AD为水平面,B点为光滑轨道的最高点且在O的正上方,一个小球在A点正上方由静止释放,自由下落至A点进入圆轨道并恰好能通过B点,最后落到水平面C点处。求:
(1)小球通过轨道B点的速度大小;
(2)释放点距A点的竖直高度;
(3)落点C与A点的水平距离。
如图14所示,两根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与水平面成q角放置,导轨电阻忽略不计.在水平虚线L1、L2间有一导轨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B,导体棒a、b的质量分别为ma、mb,电阻均为r,电动机通过绕过滑轮的细绳牵引着a由静止开始从导轨底部运动,b静止在导轨底部并与导轨接触良好。已知额定功率为P,重力加速度g,不计a、b之间电流的相互作用,如果电动机提供恒定的拉力,求:
(1)b棒刚开始运动,a棒的速度;
(2)b棒刚开始运动时a、b棒间的距离;
(3)如果b棒刚开始运动时电动机达到额定功率,该过程中,a棒产生的焦耳热是多少?
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认识。如图所示,固定于水平面的U形导线框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直导线在与其垂直的水平恒力的作用下,在导线框上以速度做匀速运动,速度与恒力方向相同,导线始终与导线框形成闭合电路,已知导线电阻为,其长度,恰好等于平行轨道间距,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忽略摩擦阻力和导线框的电阻。
(1)通过公式推导验证:在时间内,也等于导线中产生的焦耳热。
(2)若导线的质量=8.0,长度=0.1,感应电流=1.0,假设一个原子贡献1个自由电子,计算导线中电子沿导线长度方向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下表中列出了一些你可能用到的数据)。
(3)经典物理学认为,金属的电阻源于定向运动自由电子和金属离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剩余部分)的碰撞,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给出一个合理的自由电子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求出导线中金属离子对一个自由电子沿导线长度方向的平均作用力的表达式。
如图所示,空间内存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在虚线MN的右侧有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小颗粒自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刚好沿直线运动至光滑绝缘的水平面C点,与水平面碰撞的瞬间小颗粒的竖直分速度立即减为零,而水平分速度不变,小颗粒运动至D处刚好离开水平面,然后沿图示曲线DP轨迹运动,AC与水平面夹角α = 30°,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匀强电场的场强E;
(2)AD之间的水平距离d;
(3)已知小颗粒在轨迹DP上某处的最大速度为vm,该处轨迹的曲率半径是距水平面高度的k倍,则该处的高度为多大?
如图甲所示,物块A、B的质量分别是mA=" 4.0kg" 和mB= 3.0kg,用轻弹簧栓接相连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物块B右侧与竖直墙相接触.另有一物块C从t =0时以一定速度向右运动,在t =" 4" s 时与物块A相碰,并立即与A粘在一起不再分开.物块C的v-t 图象如图乙所示.求:
(1)物块C的质量mC;
(2)墙壁对物块B的弹力在4 s 到12 s 的时间内对B做的功W及对B的冲量I的大小和方向;
(3)B离开墙后的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EP.
如图所示,两足够长平行光滑的金属导轨MN、PQ相距为L,导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α=30°,导轨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上,长为L的金属棒ab垂直于MN、PQ放置在导轨上,且始终与导轨电接触良好,金属棒的质量为m、电阻为R.两金属导轨的上端连接右端电路,灯泡的电阻RL=4R,定值电阻R1=2R,电阻箱电阻调到使R2=12R,重力加速度为g,现将金属棒由静止释放,试求:
(1)金属棒下滑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2)当金属棒下滑距离为S0时速度恰达到最大,求金属棒由静止开始下滑2S0的过程中,整个电路产生的电热;
(3)R2为何值时,其消耗的功率最大?消耗的最大功率为多少?
[物理--选修3-4]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_(最多选3个)。
A. |
改用红色激光 |
B. |
改用蓝色激光 |
C. |
减小双缝间距 |
D. |
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
E. |
将光源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
(2)一直桶状容器的高为 ,底面是边长为 l的正方形;容器内装满某种透明液体,过容器中心轴 、垂直于左右两侧面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容器右侧内壁涂有反光材料,其他内壁涂有吸光材料。在剖面的左下角处有一点光源,已知由液体上表面的 D点射出的两束光线相互垂直,求该液体的折射率。
(1)水槽中,与水面接触的两根相同细杆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振动片做简谐振动时,两根细杆周期性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两波源发出的波在水面上相遇。在重叠区域发生干涉并形成了干涉图样。关于两列波重叠区域内水面上振动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最多选3个)
A. |
不同质点的振幅都相同 |
B. |
不同质点振动的频率都相同 |
C. |
不同质点振动的相位都相同 |
D. |
不同质点振动的周期都与振动片的周期相同 |
E. |
同一质点处,两列波的相位差不随时间变化 |
(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为一棱镜的横截面, , 。一束光线平行于底边BC射到AB边上并进入棱镜,然后垂直于AC边射出。
(i)求棱镜的折射率;
(ii)保持AB边上的入射点不变,逐渐减小入射角,直到BC边上恰好有光线射出。求此时AB边上入射角的正弦。
[物理--选修3-4]
(1)如图(a),在 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 和 .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b)和图(c)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m/s.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 的路程差为________m,两列波引起的点 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 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
(2)如图,一玻璃工件的上半部是半径为R的半球体,O点为球心;下半部是半径为R、高为2R的圆柱体,圆柱体底面镀有反射膜.有一平行于中心轴OC的光线从半球面射入,该光线与OC之间的距离为0.6R.已知最后从半球面射出的光线恰好与入射光线平行(不考虑多次反射).求该玻璃的折射率.
(1)如图,一个三棱镜的截面为等腰直角,为直角。此截面所在平面内的光线沿平行于边的方向射到边,进入棱镜后直接射到边上,并刚好能发生全反射。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为。(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 B. | ||
C. | D. |
(2)波源和振动方向相同,频率均为,分别置于均匀介质中轴上的两点处,,如图所示。两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轴相向传播,波速为。己知两波源振动的初始相位相同。求:
()简谐横波的波长:
()间合振动振幅最小的点的位置。
如图所示,光滑且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和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两导轨间距,电阻,导轨上静止放置一质量、电阻的金属杆,导轨电阻忽略不计,整个装置处在磁感应强度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下,现用一外力沿水平方向拉杆,使之由静止起做匀加速运动并开始计时,若5s末理想电压表的读数为0.2V.求:
(1)5s末时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
(2)金属杆在5s末的运动速率;
(3)5s末时外力的功率.
如图所示,在质量为M=0.99kg的小车上,固定着一个质量为m=10g、电阻R=1W的矩形单匝线圈MNPQ,其中MN边水平,NP边竖直,高度l=0.05m。小车载着线圈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起以v0=1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随后进入一水平有界匀强磁场(磁场宽度大于小车长度),完全穿出磁场时小车速度v1=2m/s。磁场方向与线圈平面垂直并指向纸内、磁感应强度大小B=1.0T。已知线圈与小车之间绝缘,小车长度与线圈MN边长度相同。求:
(1)小车刚进入磁场时线圈中感应电流I的大小和方向;
(2)小车通过磁场的过程中线圈电阻的发热量Q;
(3)小车进入磁场过程中线圈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