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可以采用如下图所示的甲或乙方案来进行.
(1)比较这两种方案,________(选填“甲”或“乙”)方案好些,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丙是该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测得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已知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0.1 s.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________;该纸带是采用________(选填“甲”或“乙”)实验方案得到的.简要写出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丁所示是采用甲方案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在计算图中N点速度时,几位同学分别用下列不同的方法进行,其中正确的是(  )

A.vN=gnT B.
C.vN D.vN=g(n-1)T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用图示装置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需要测量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到某点时的瞬时速度v和下落高度h.某班同学利用实验得到的纸带,设计了以下四种测量方案:

a.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并测出下落时间t,通过v=gt计算出瞬时速度v
b.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并通过v=计算出瞬时速度v
c.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v,并通过h=计算出高度h
d.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v
以上方案中只有一种正确,正确的是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1所示。图2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


①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利用图2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a=_________。
②为了求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还需测量小车质量m、斜面上两点间距离l及这两点的高度差h。用测得的量及加速度a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计算式为f =                 
(2)在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小车的质量为m,使用橡皮筋6根,每次增加一根,实验中W、v、v2的数据已填在下面表格中,试在图中作出图象.

W
v/(m/s)
v2/(m2/s2)
0
0
0
1.00
0.80
0.64
2.00
1.10
1.21
3.00
1.28
1.64
4.00
1.53
2.34
5.00
1.76
3.10
6.00
1.89
3.57

 

实验结论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甲所示.

(1)电火花计时器,它使用________电源(填“直流”或“交流”),工作电压________V.
(2)若工作电源的频率为50赫兹,纸带上打点如图,则打点计时器打A点时小车的速度vA=________m/s,若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该运动过程的加速度a=________m/s2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游标为20分度的卡尺测量其长度如图,由图可知其长度为____________mm;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其直径如上图,由图可知其直径为___________mm;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小盘和砝码牵引小车,使小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1)此实验中可以不测量加速度的具体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改变________,就可以改变小车所受的合力.
(3)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分别以________为纵坐标、________为横坐标作图象,这样就能直观地看出二者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画出的图线如图所示。当光线是由空气射入玻璃砖时,则θ1和θ2中为入射角的是_______;当光线由玻璃砖射入空气时,临界角的正弦值是_______;从图线可知玻璃砖的折射率是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
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采用双缝干涉仪,它包括以下元件:A 白炽灯;B 单缝片;C 光屏;D 双缝;E 滤光片(其中双缝和光屏连在滤光筒上)
(1)把以上元件安装在光具座上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A                (A已写好)
(2)正确调节后,在屏上观察到红光干涉条纹,测出10条红光条纹间的距离为,改用绿光滤光片,其他条件不变,测量10条绿亮纹间的距离为,则一定有            大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验证平行四边行定则的实验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填字母代号)
A. 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 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 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 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填字母代号)
A. 两支弹簧秤的拉线之间夹角要适当大些有利于作图
B. 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 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两细绳必须等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用打点计时器所记录纸带来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某学生实验中的记录纸带如图所示,其中两点中间有四个点未画。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m/s2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保持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研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长度改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弹簧长度的改变量可以利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得到,而弹性势能的大小只能通过物理原理来间接测量.现有两组同 学分别按图甲(让钢球向左压缩弹簧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使钢球沿水平方向射出桌面)和图乙(让滑块向左压缩弹簧一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使滑块在气垫导轨上向右运动,通过相应的测量仪器可以测出滑块脱离弹簧后的速度)两组不同的测量方案进行测量.请写出图甲方案中弹性势能与小球质量及图中各量之间的关系Ep=______;图乙方案中除了从仪器上得到滑块脱离弹簧后的速度外还要直接测量的量为________;两种方案的共同点都是将弹性势能的测量转化为对________的测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如图(a)所示的器材做“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小灯泡标有 “6V,3W”的字样.蓄电池电动势为8V,滑动变阻器有两种规格:R1标有“5Ω,2A”,R2标有“100Ω,20mA”.各电表的量程如图所示.测量时要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并测多组数据.

(1)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
(2)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中的实物连成实验电路(有部分连线已接好).
(3)测量时电压表示数如图 (b)所示,则U=         V.
(4)某同学根据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作出了如图 (c)所示的I―U图象.分析图象不是直线的原因:            .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一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b、cd与矩形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所示,他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以ab、cd为界面画光路图。则这位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物理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