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8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如何理解词中的“绿肥红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本诗写出了采莲少女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①首联“青山”“白水”两个形象有何特征?作者用这两个形象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分析“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这四个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第一小题只选做一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的那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②《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试结合诗句,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低于80字的赏析短文。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 歌
汉乐府民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①,树木何修修②!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③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①飚(biāo)风:暴风。②修修:鸟尾干枯不润泽貌,这里借以形容树木被风吹得干枯如鸟尾。③思:悲。
这是一首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羁旅漂泊之愁,浓重惨烈。请简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至少说出两个方面)
答: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绿蚁:酒的别名。蚁:浮在酒面上的米渣,其细如蚁,所以这样称。醅:未过滤的酒。
无:作用相当于“否”,表示委婉语气。
(1)、为什么这首诗写的动人而有诗味?
(2)、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请用现代白话文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封请柬。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诗后问题。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1)请对首句中的“斜”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使用了那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 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1)《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