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材料一: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也是人类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这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事实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1)结合所学,材料一中提到的“人文主义”是哪一事件的核心思想?在“海外冒险事业”中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的是哪一重要历史事件?其中“发现”美洲的航海家是谁?

(2)依据材料二分别写出,“最伟大的技术发明”是什么?“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自强运动”“改良主义”“民主革命”分别是中国近代哪三次探索?其中“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此外,在思想文化方面还进行了哪次探索?列举其中一位代表人物。

(4)综上所述,推动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来源: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中国人就不断突破认识宇宙的边界。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研究古人对宇宙探索的实践,图中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写数字序号)


材料二: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他在东晋天文学家虞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天文观测,并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天文学领域、第一次将一年时长精确到365.2428天,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结果只相差50秒,并创制出当时联先进的历法《大明历》。510年,南朝刘宋政府正式颁行《大明历》。20世纪、因其杰出的成就,相关国际组织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材料三: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部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

(4)结合“嫦娥”千年奔月历程,谈谈你从中国人探索宇宙过程中感悟到的精神。

来源: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2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秘中华文明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王效《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丘陵地带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节选)

(1)根据材料一中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

材料二: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3月29日《青城山都江堰》

(2)依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的原因。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均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3)敦煌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到13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请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并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相应材料,说明选择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

答题示例:

主题:生产工具

材料:②《耕获图》

理由:《耕获图》中的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和推广的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从中了解唐朝农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四:古代中国强调宗法礼制,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建筑空间布局构建主次尊卑的伦理关系,而中轴线设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可以说,中轴线是礼制观念的产物,又是表达礼制的手段。特别是在古代都城规划发展进程中,为表达天命、皇权的至高无上,宫城设计以中轴线来统摄全局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办法。

——陈喜波《明北京城中轴线形成原因探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及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以北京为都城的大一统王朝还有哪些?

来源:2022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3-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新青年》,1916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

材料三: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以知识更新、思想解放为先导和动力。思想解放让人们从旧有观念、陈旧思想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创新创造,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20238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以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来源:2024年青海省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美国东北部城市的繁荣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由于运输条件改善,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等因素,东部向西部移民进程加速……

——摘编自董革非著《美国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材料三:以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事业取得的部分成就。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二。

2011年,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21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设置驿站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铁路快速兴建”与哪次技术革命密切相关?这次技术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个国家?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来源:2022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2-0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通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该规划在实施中选择了材料一中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哪条路?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 621.4 万人,是1991年的 6 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 1% ,2017年提升至 2.13% 。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来源: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1)图1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2)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怎样的政策?

(3)图3见证了清政府对哪一地区的管辖?元朝时对该地区实行直接管辖的中央机构是什么?

(4)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分析材料中表格信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来源: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1-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靺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清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秉承“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对边疆和多族群聚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两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并概述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来源:2024年青海省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它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它的失败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新中国7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此后中国人找到了怎样的“新道路”?

(2)依据材料二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纲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邓小平回答了哪些“重大认识问题”。

(4)从上述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可以总结得出哪些历史经验?

来源: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为增加,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给现有城市住房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增加了环境对健康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

——摘编自《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及公共卫生危机》

材料二“二战”后,随着交通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镇)发展,实质上是城市功能规模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张,小城镇与大城市实现了同城化。

——摘编自《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

来源:2024年甘肃省白银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1-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初步带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张海鸥等《中国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4919)》(第四版)

材料三

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断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陆代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该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主张,列举他们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

来源:2024年云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5-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回眸历史进程,凝炼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这场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1)指出材料一中“国民革命运动”的目标。

(2)简析材料二中土地制度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原因。

(3)综合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新中国建设历程的史实加以论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来源: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试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3-03-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遭到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为中心。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发生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材料四: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遭到决定性失败”的是哪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的俄国退出了哪场战争?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哪次国际会议之外?中国在这次会议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哪一爱国运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以美苏为首两大集团的“对峙和对抗”被称作什么?写出这种状态开始的标志。哪一事件的发生结束了这种状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当今人类“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什么?“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哪些?

(5)综上所述,请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来源: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建“一带一路”的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沿线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了“古丝绸之路和当今‘一带一路’的传承与创新(部分)”时间轴,如下:

(1)根据材料一,写出A处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指出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变化。


材料二:“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我曾经讲过,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毅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抬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他们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这一进程实现了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共建“一带一路”与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

来源:2024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珍视历史遗产,坚定文化自信。请参与“中华古代文明展”活动,回答问题。

【展示文明】

“中华古代文明展”展品(部分)

展区名称

夏商周文明

……

隋唐文明

宋元文明

明清文明

展品

……

(1)请分别写出展品①②所属的展区名称。

【解说文明】

展品④:甲骨文是我国3000多年前一种刻在甲骨和兽骨上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 发展有深远影响。本展品佐证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展品⑤: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 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本展品生动反映了唐蕃经济变化交往的历史。

……

(2)请为展品③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聚焦展览主题,围绕展品③反映的科技发明展开)

【感悟文明】

(3)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中华古代文明有了哪些深刻认识?

来源: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试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3-03-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