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历史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3-03-20
  • 科目 历史
  • 题型 简答题
  • 难度 中等
  • 浏览 53

探秘中华文明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王效《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丘陵地带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节选)

(1)根据材料一中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

材料二: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3月29日《青城山都江堰》

(2)依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的原因。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均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3)敦煌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到13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请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并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相应材料,说明选择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

答题示例:

主题:生产工具

材料:②《耕获图》

理由:《耕获图》中的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和推广的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从中了解唐朝农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四:古代中国强调宗法礼制,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建筑空间布局构建主次尊卑的伦理关系,而中轴线设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可以说,中轴线是礼制观念的产物,又是表达礼制的手段。特别是在古代都城规划发展进程中,为表达天命、皇权的至高无上,宫城设计以中轴线来统摄全局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办法。

——陈喜波《明北京城中轴线形成原因探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及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以北京为都城的大一统王朝还有哪些?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探秘中华文明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