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探秘中华文明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王效《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丘陵地带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节选)

(1)根据材料一中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

材料二: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3月29日《青城山都江堰》

(2)依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的原因。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均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3)敦煌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到13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请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并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相应材料,说明选择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

答题示例:

主题:生产工具

材料:②《耕获图》

理由:《耕获图》中的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和推广的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从中了解唐朝农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四:古代中国强调宗法礼制,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建筑空间布局构建主次尊卑的伦理关系,而中轴线设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可以说,中轴线是礼制观念的产物,又是表达礼制的手段。特别是在古代都城规划发展进程中,为表达天命、皇权的至高无上,宫城设计以中轴线来统摄全局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办法。

——陈喜波《明北京城中轴线形成原因探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及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以北京为都城的大一统王朝还有哪些?

来源:2022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3-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回眸历史进程,凝炼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这场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1)指出材料一中“国民革命运动”的目标。

(2)简析材料二中土地制度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原因。

(3)综合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新中国建设历程的史实加以论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来源: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试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3-03-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珍视历史遗产,坚定文化自信。请参与“中华古代文明展”活动,回答问题。

【展示文明】

“中华古代文明展”展品(部分)

展区名称

夏商周文明

……

隋唐文明

宋元文明

明清文明

展品

……

(1)请分别写出展品①②所属的展区名称。

【解说文明】

展品④:甲骨文是我国3000多年前一种刻在甲骨和兽骨上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 发展有深远影响。本展品佐证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展品⑤: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 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本展品生动反映了唐蕃经济变化交往的历史。

……

(2)请为展品③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聚焦展览主题,围绕展品③反映的科技发明展开)

【感悟文明】

(3)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中华古代文明有了哪些深刻认识?

来源: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试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3-03-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运动中,不仅创办了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其口号。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祐《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展革命的目的,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三: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摘编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法律文献的名称,拉开该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事件

主要内容

俄国农奴制改革

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日本明治维新

政治上,废藩置县;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4)结合所学知识,补充②处的内容,材料四中三个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来源: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3-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外关系的变化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图中这一事件给中国造成了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二: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什么原则?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谈谈此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国际合作。

——摘编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3)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了哪一重要国际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材料三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认识。

来源: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3-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体制创新

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

思想一统

材料二:

(2)《汉代讲经图》中“经”主要是哪一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

民族交融

材料三: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版图奠定

材料四清朝疆域图(1820年)

(4)清朝为管理图中A处设立了什么机构?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请你拟一个主题。

来源: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3-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等

材料二: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两个帝国”的名称,说明“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的含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内向外”方面,列举两件隋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史实。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

来源:2022年宁夏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2-2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远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欧洲,欧洲人从中看到了新商机和新的希望。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哥伦布之后,欧洲人开始了殖民征服活动,东西半球联系到一起,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名称,简述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革命的兴起为标志,一股空前强劲的全球化浪潮开始席卷世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经济日趋自由化和制度化。跨国公司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宠儿。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这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摘编日李春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开始席卷世界”的具体因素。面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来源: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2-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中华民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请列举当时政治、经济领域推动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1956年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这一时期,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勇于从困难中奋起的能力。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1956年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这一时期“精神面貌”的内涵。

(3)阅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980年

中央政府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2年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请提取材料中三个相关联的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主题。

来源: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2-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美国东北部城市的繁荣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由于运输条件改善,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等因素,东部向西部移民进程加速……

——摘编自董革非著《美国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材料三:以下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交通事业取得的部分成就。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二。

2011年,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21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设置驿站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铁路快速兴建”与哪次技术革命密切相关?这次技术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个国家?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来源:2022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2-0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与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把他的法典带到了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摘编自恩格斯《德国状况》

(1)图1石柱上刻的法典是什么?图2人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出现了什么局面?

(2)材料一中“新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所依据的法律文件是什么?英国由此逐渐形成了什么制度?

(3)材料二中“他的法典”是什么?

(4)图3呈现的内容与哪一部宪法有关?该宪法的影响是什么?

来源: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1-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1)图1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2)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怎样的政策?

(3)图3见证了清政府对哪一地区的管辖?元朝时对该地区实行直接管辖的中央机构是什么?

(4)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分析材料中表格信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来源:2022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1-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在中西新旧折冲的多重困境里,开始了步履蹒跚的近代化历程,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该局成立时只有3艘轮船,1877年收购美国模昌轮都公司以后,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1873年至1893年,它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

材料二: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会”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分析材料一,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

材料三: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光绪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慈禧太后)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型。何物康有为,能胜于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摘编自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3)材料三中“康有为之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顽固派的主张。

材料四: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材料四中的“革命”和“全人格的觉醒”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5)结合近代化历程中遭遇的种种挫折,指出材料四中梁启超倡导的“全人格的觉醒”的原因。

来源:2022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1-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但它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它的失败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如果不先推倒祸国殃民的大小军阀及帝国主义,一切美好理想的实现都无从谈起。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新中国7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此后中国人找到了怎样的“新道路”?

(2)依据材料二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纲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邓小平回答了哪些“重大认识问题”。

(4)从上述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中,可以总结得出哪些历史经验?

来源: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求得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的真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汉初与民休息之时,为汉文帝所重用的贾谊,提出民为一切之本,为政以此为要为大,应当厚民、安民,切戒薄民、害民。

——摘编自施丁《贵谊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历史反复证明,凡是在民本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大一统社会发展就比较平稳;凡是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以致尖锐对立的时期,社会就会动荡,甚至导致政权的灭亡。

——摘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儒家学派在“民心”问题上的主要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汉文帝是如何实践贾谊的主张的。

(3)结合所学,请用隋唐时期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统治者重视“民心”“民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来源: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3-0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