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19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大国崛起》

材料三: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四:《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该文献的名称。之后美国通过哪部宪法建立起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国家?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事件?这一时期在位的沙皇是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哪个国家的改革措施?措施中哪个领域的内容最能体现改革的性质?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哪一科学理论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名称是什么?

来源: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二: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

材料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绝不允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坚决反对。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97年6月30日晚的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歌如潮。“10、9、8……”伴随着迎回归倒计时牌上的红色数码的闪动,人们有节奏地齐声高呼起来。1997年7月1日0时,香港在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一个半世纪后,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用一句话评价郑成功。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国共两党的第几次合作?“荡平军阀”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我国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是什么?写出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写出年、月、日)

(5)结合材料谈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该做何努力?

来源: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哈尔滨火了,带火了整个东北的旅游业。某同学来东北参加研学活动,他收集到以下资料,请你为他答疑解惑。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每当人们唱起这首如泣如诉、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时,仿佛看到当年在日军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孺学子。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沈阳等城市,解放东北全境。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中国人渴望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厂,生产出自己的汽车。1956年,一座宏伟的汽车城建立起来了。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东北父老乡亲背井离乡、有家难归”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了哪一场战役?

(3)材料三中所说的“汽车城”建立在哪座城市?诞生于哪一时期?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被称为“铁人”的大庆石油工人是谁?在他身上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

(5)该同学在研学活动中听到很多英雄人物故事,请你写出一位东北抗日英雄。

来源: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乃立国之本,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图一是什么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哪一图片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水稻优良品种是什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哪个朝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写出该书的书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的作者是谁?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来源:202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索中西方交往的历史,为中国的发展和对外交往提供借鉴。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两条路线在交往的主要方式上有何不同。

(2)任选一条路线,提取其中至少两个相关联的信息,结合史实,阐述“文明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入实施,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2013年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自贸区相继成立。在自贸区内,对外贸易变得更加自由和便利。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摘编自沈传亮《新时代·中国梦的提出与新的开局》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全球化潮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交流的举措和启示。

来源: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2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中国人就不断突破认识宇宙的边界。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研究古人对宇宙探索的实践,图中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写数字序号)


材料二: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他在东晋天文学家虞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天文观测,并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天文学领域、第一次将一年时长精确到365.2428天,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结果只相差50秒,并创制出当时联先进的历法《大明历》。510年,南朝刘宋政府正式颁行《大明历》。20世纪、因其杰出的成就,相关国际组织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材料三: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部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

(4)结合“嫦娥”千年奔月历程,谈谈你从中国人探索宇宙过程中感悟到的精神。

来源: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2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建“一带一路”的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沿线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了“古丝绸之路和当今‘一带一路’的传承与创新(部分)”时间轴,如下:

(1)根据材料一,写出A处我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指出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变化。


材料二:“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我曾经讲过,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毅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抬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他们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和毛纺织品销往殖民地。这一进程实现了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共建“一带一路”与新航路开辟后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

来源:2024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在建设的道路上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发展,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建设模式,其历史命运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摘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材料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编自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来源:2024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中国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替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变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生产关系的变革”在农业方面的具体措施,这一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摘自《人民日报——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来源:2024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新青年》,1916年)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

材料三: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以知识更新、思想解放为先导和动力。思想解放让人们从旧有观念、陈旧思想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创新创造,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20238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以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来源:2024年青海省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九年级某班学生围绕“科技发展”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再现古代科技辉煌】第一组同学以展览形式呈现了学习成果。

造纸术

指南针

________

造纸工艺流程图

司南(模型)

泥活字版(模型)

1)请你补充泥活字版(模型)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名称。


探究近代科技变革】第二组同学以史料卡片形式呈现了学习成果。

主题一蒸汽时代

主题二电气时代

资料一: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

资料二: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还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2)请你根据史料卡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科技变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见证现代中国科技】第三组同学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主学习,制作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手抄报。

科技创新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

3)请你根据手抄报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来源:2024年青海省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靺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清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定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秉承“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对边疆和多族群聚集地区进行了有效治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潘岳主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材料四: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两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并概述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来源:2024年青海省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湖湘大地是一方红色热土,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徐特立便是其中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1877年(出生)

出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五美乡(今长沙县江胥俱)

1898年(21岁)

经常阅读《湘报》(该报广泛宣传组新变法思想),一度以康(有为)梁(启超)的信徒白居

1911年(34岁)

找革命党人了解革命形势,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加入阿盟会

1919年(42岁)

响应五四运动,在长沙组织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1927年(50岁)

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

1934年(57岁)

参加长征

1937年(60岁)

筹办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动员群众支援抗日战争

1949年(72岁)

出席开国大典

1954年(77岁)

以湖南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根据《徐特立年谱》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徐特立从“康梁的信徒”转变为“孙中山的追随者”所体现的思想变化。

(2)结合材料中徐特立参与的历史事件,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性。

(3)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试分析使徐特立救国主张多次转变的因素。

来源:2024年湖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最能从整体上表现其神韵的核心精神,是尚“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经典《周易》蕴含了尚“和”精神,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合、平衡才能顺利发展。庄子认为“与天和得‘天乐’”,主张清静无为、物代两忘。尚“和”精神还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避免走向极端。但也不要作无原则的调和,故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诸如“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等训条,都彰显了尚“和”精神。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关于尚“和”精神的主张。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我国古代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体现尚“和”精神的史实。

材料三当前,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四年新年贺词》

(《人民日报》2024年1月1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尚“和”精神的现实意义。

来源:2024年湖南省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10-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团结与革命实践】

材料一

——摘编自林宏伟、高永中《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等

材料二

《团结就是力量》是1943年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创作的歌曲。歌中“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表达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摘编自刘习良《歌声中的20世纪》

材料三

1949年9月25日,在一次国旗设计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拿着五星红旗指着说:我们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钮,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

——摘编自杨冬权等《让激情飞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创作的历史背景。

(3)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史实说明“团结”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重要性。

来源: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4-09-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