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 (副) 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 (少) 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二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文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此种做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2分)
(3)据材料三,分析军机处的设置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三行政制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明太祖授权下列哪一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A. | 锦衣卫 | B. | 三司 | C. | 军机处 | D. | 六部 |
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在1905年的是( )
A. | 香港岛为英国管辖 |
B. | 外国商人在重庆、苏州开设工厂 |
C. | 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
D. | 北京东交民巷有中国人居住 |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 B.思想控制的加强 |
C.文化专制的强化 | D.专制集权的加强 |
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 | B.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
C.戚继光——抗击倭寇 | D.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
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重大举措是设置(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 B.六部 | C.内阁 | D.军机处 |
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此单元的主题应是:
A.专制集权的加强 | B.思想控制的加强 |
C.文化专制的强化 | D.特务统治的强化 |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在清朝的哪个皇帝在位期间撤销的( )
A.皇太极 | B.雍正 | C.康熙 | D.乾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三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企图通过普及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高等教育和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这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制约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概括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3)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现状,光绪帝和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4)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目的。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史实从本质上说明了( )
A.慈禧的盲目自大 |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
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
清朝的乾隆皇帝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并将自己一生的主要政绩概括为“十全武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哪项应包括在其 “十全武功”之内
A.册封达赖喇嘛 |
B.设置驻藏大臣 |
C.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裁决军国大事 | B.事实上行使丞相权力 |
C.草拟审批政令 | D.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