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不完整的"历史事件列表",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表列出的事件发生在
时间 |
1840年 |
1898年 |
||
历史大事件 |
郑成功登陆台湾 |
鸦片战争 |
京师大学堂 |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
A.古代 B.清代 C.近代 D.民国
中国自古就是航海大国,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他的船队最远到达()
A.马六甲 | B.日本 |
C.印度 |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下面有关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正确是( )
A.宣扬国威 | B.到西洋取宝 | C.不计经济利益 | D.给国家带来商机 |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明代在福州长乐补充给养后率领船队下西洋的历史人物是()
A. | 鉴真 | B. | 玄奘 | C. | 郑和 | D. | 戚继光 |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
A.郑成功收复台湾 | B.鉴真东渡日本 |
C.戚继光抗倭 | D.郑和下西洋 |
戚继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他()
A.抗元的决心 | B.抗倭的决心 |
C.抗清的决心 | D.收复台湾的决心 |
下图是我们课本最后“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的一部分(1368—1840),请你按要求把相关大事的序号填到相应的问题后面。
(1)属于政权更替(王朝兴或亡)的大事:
(2)属于抗击外来侵略的大事:
(3)属于平定国内叛乱的大事:
(4)属于对外友好交往的大事:
(5)表现了农民起义巨大力量的大事:
(6)规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走向的大事:
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 B.中外交往 |
C.民族团结 | D.抵抗侵略 |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 |
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
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 |
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 |
近来南海争端愈演愈烈,九年级1班的同学准备了一个“维护主权,打击侵略”的主题班会,以下是他们收集的历史资料,跟主题不符的是()
A.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
B.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
C.郑成功率军攻破赤嵌城 |
D.清军赢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来源 |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材料二、三表明,日本一直不曾放弃对中国的侵略。请写出中国古代史上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的抗倭英雄的名字。
(3)材料三中的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结合以上的史料,说说你的感悟。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图示解析】
材料一: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是中国开放沟通、拥抱世界的证明。
(1)图一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地点分别是是 _____、。(2分)
【图片赏析】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创造,享誉世界。
(2)材料二图二印刷术的发明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2分)图三指南针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史料分析】
材料三:中国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下面是一组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到之处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分)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在哪里?(2分)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意义?(4分)
材料四:
(4)结合上述材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为什么会出现材料四中粱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4分)
【历史感悟】
(5)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个角度谈谈体会。(2分)
名言警句彰显民族气节,在抗倭斗争中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豪迈诗句的民族英雄是
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作用 |
B.起止时间 |
C.远航次数 |
D.所到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