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
史前时期
人类的起源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尧舜禹的“禅让”
原始农业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夏朝的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
夏商周时期奴隶的悲惨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商鞅变法
夏商周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夏商周的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先秦时期的冶铁技术
文字的演变
小篆和隶书
诗经和楚辞
老子和孔子
百家争鸣
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扁鹊)
先秦时期的绘画艺术
铜钟和编钟
秦汉时期
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的评价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西汉的建立
文景之治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东汉的兴衰
两汉经济的发展
汉朝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汉朝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汉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昭君出塞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汉与欧洲的往来
纸的发明和改进
张衡和地动仪
秦汉时期的农学
秦汉时期的数学天文成就—《九章算术》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秦汉时期的秦兵马俑等艺术成就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司马迁与《史记》
王充和《论衡》
汉赋和汉乐府
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
楚汉之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祖冲之与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郦道元和《水经注》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草书、楷书和行书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西晋的建立及八王之乱
东晋的兴亡
淝水之战
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
开皇之治
隋朝大运河
隋朝的灭亡
唐朝的建立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三省六部制
女皇武则天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
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盛唐的社会气象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光耀千古的唐诗
隋唐时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
隋唐时期的乐舞
宋元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五代十国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政治
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金灭辽及北宋
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南宋和金的对峙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宋代的社会生活
宋朝的重文轻武和士农工商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元朝的建立、统一与疆域
元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分化政策与民族融合
元末农民起义和元朝的灭亡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宋词和元曲
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
蒙古灭西夏与金
金的建立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明朝的建立
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郑和下西洋
外国贡使朝贡制度
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戚继光抗倭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平定三藩叛乱
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清朝的统治及疆域图
明清经济的发展
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闭关锁国政策
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明清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明清文学成就和特色
四库全书
明清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史综合题
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中国近代史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维新派和洋务派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新旧民主主义的根本区别
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黄埔军校的建立
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蒋介石、汪精卫反革命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八一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革命志士的奋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
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汪伪政权对民族抗战的破坏
南京大屠杀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
淞沪、武汉、长沙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全面内战的爆发
孟良崮战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北平和平谈判
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解放战争的胜利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科技文化
张謇兴办实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冯如和飞机制造
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华罗庚与中国数论学派
魏源和严复的思想主张
新式教育的开端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中国近代史综合题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文化大革命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的调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开放的背景
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中共十二大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理论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梦与“一带一路”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国防外交和科技文化
我国民族分布状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
祖国统一大业
海军 空军 导弹部队的建立
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万隆会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863计划
中国现代科技、教育、文体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现代史综合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世界古代史
上古人类文明和中古亚欧文明
世界三大人种
氏族社会
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
佛教和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
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的建立
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
日本的大化改新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査理马特改革与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琅城起义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罗马帝国的分裂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罗马民法大全》
法兰克王国与查理曼帝国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古代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波斯帝国的形成
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十二铜表法》
古代文明的传播方式
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
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
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马可·波罗东行与《马可·波罗游记》
四大发明的外传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古老神秘的文字
世界三大宗教
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及哲学家
古代的文学与戏剧
古代著名雕塑与建筑
世界古代史综合题
世界近代史
欧美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文艺复兴运动
新航路的开辟
资产阶级的萌芽
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宣言》
美国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
《人权宣言》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
《拿破仑法典》
人类政治文明演进趋势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以及殖民地人民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三角贸易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古印度的由盛转衰
英国的殖民扩张
印度民族大起义
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统治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南美的解放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和巩固
英国宪章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共产党宣言》
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美国南北战争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彼得一世改革
垄断资本主义 近代文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近代科学家
近代文学
近代艺术
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世界近代史综合题
世界现代史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俄国二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新经济政策
1922年苏联的建立与发展
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颁布新宪法
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区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
罗斯福新政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西方福利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绥靖政策和慕尼黑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斯大林格勒战役
太平洋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二战的重要战役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
诺曼底登陆
联合国的成立
战后的美国经济
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
欧盟的成立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
战后美国 西欧 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世界四大经济合作组织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和亚非拉的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及启示
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东欧剧变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联改革的区别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非洲独立运动
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
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动荡的中东地区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美苏实力的比较
北约和华约
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两极格局的瓦解
二战后的局部热战
冷战后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世界格局多极化
科索沃战争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
WTO的建立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物工程的概念、核心与重大突破
航天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技术成就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现代文学和美术
现代音乐和电影
现代社会生活
世界现代史综合题
历史文化常识
历史开放性问题
材料解析题
阐述见解题
历史小论文

读图回答问题:

(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发生在哪一年?比欧洲早了大约多长时间?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
(3)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发展。但中国在郑和下西洋后,为什么海上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

来源:2014-2015学年山西大同矿区十二校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读图

(1)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的开始时间。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点。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4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启东七年级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明代前期和清代实行不同的对外政策,导致不同的结果,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记取。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二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规定:出海商船所带的货物不能超过500石,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外商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凡外来的一切人员一、船只、货物及纳税等事宜皆由政府委派的人员担保。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积极作用? (1分)
(2)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带来哪些消极影响?(2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苏州吴中区七年级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自古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二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表示要利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请回答:
(1)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在哪里?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宗教是什么?来此宗教发源地取经的唐朝僧人是谁?
(2)当今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明朝时有郑和下西洋,他率领的船队最远达到哪里?其远航与新航路的开辟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3)“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南岳阳卷)历史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1.明朝前期的 , 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架起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清政府实行“禁海”政策,规定只能由政府特许的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中国近代史上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民族英雄是 ;甲午中日战争中,下令用 自己的军舰撞击日舰最后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
3. 19世纪中叶, (国名)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成为两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更新:2022-09-04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各次航海的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发现:“中国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写到“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佩雷非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和远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说一说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3)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嘎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来源:2015届海南儋州九年级第二次统测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下图)

材料二中央电视台2011年12月重点推出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南海油气资源被周边国家疯狂盗采,大片蓝色国土正被邻国蚕食……该片通过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辉煌与屈辱并存”的海洋之路,重申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对于促使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崛起,无疑能起到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随着中国航母的首次试航,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
请回答:
(1)明朝时期,在我国航海事业上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了加强我国的东南海防做了哪些努力?结局如何?你认为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我们南海海域时常遭到周边一些国家的侵扰。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我国的南海海防?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13年我(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材料二: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丝绸贸易的,也蓬勃发展。
材料四: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持强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的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中国和平友好形象。
材料五:乾隆时期颁布了《防夷五事》:一是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二是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三是禁止中国人借外商资本及受雇于外商;四是割除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弊;五是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拔营员弹压稽查。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的起点在哪? “海上丝绸之路”何时初步形成?结合材料说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1分)?
(2)唐朝与日本交往中影响最大的使者是谁?
(3)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哪里?依据材料四简要说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
(5)材料五表明清朝前期实行的什么对外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来源:2015年湖北恩施中考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作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吸引了大批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A.玄奘西行 B.八股取士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兴化陈堡初中初一下期第二次月度联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1) 图一、图二两人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特点,请说出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三反映是哪一历史事件?图一、图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相同作用?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中所示航海活动是中国明朝时期哪一位航海家的壮举?他所率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些地方?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明清时期实行的什么政策?
材料三新中国结束了百年屈辱外交的历史,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这一过程虽充满艰辛,但却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尊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各一例。
材料四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步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实验场,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一座城市
(5)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观察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与图一人物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图二反映了明朝时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3)依据图三漫画,指出清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更新:2022-09-0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昼夜星,涉彼狂,若履通衢。”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鉴真东渡日本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12分)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并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徐“A”,错误的涂“B”。

史实
推论
正确与否
(1)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2)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年轻人多选择明经科,年龄大的人多选择进士科

(3)“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反映了景德镇瓷器的特点

(4)“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5)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6)“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徐州七年级下期末抽测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未知题型
  • 难度:中等

根据下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包括( )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船数
200多艘
3艘
航船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随航人数
27800人
88人


①时间早②规模大③随行人员多④友好交往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来源:2015届江苏省泰州市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初中历史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