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 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⑴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⑵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
⑶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
把下列词语分类并写出名称。
电子琴 毛巾被 排球 锣鼓 衬衣 棉被 二胡 被套
乒乓球 羽毛球 床单 裙子 足球 裤子 钢琴 棉衣
乐器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球 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装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床上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学弈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b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
为是__________?曰:非然也。
⑴按课文内容把文段补充完整。
⑵《学奕》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_家。《孟子》
记录了孟子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⑶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诲( );之( );援( );俱( )
⑷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诸: 。
②游: 。
③子: 。
④竞: 。
⑤信然: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②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从故事中,我们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滞不前。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⑴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____________ __
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____ _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谈谈你对教师作用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填空。
遥看是君家, 。兔从狗窦入,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羹饭一时熟, !出门东看, 。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人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
⑴解释字的意思。
①识: ;②欲:
⑵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 ___
⑶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 )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⑷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解释划线的词语。
悯: 揠:
芒芒然: 谓:
病: 趋:
槁: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译文: 。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 。
此篇文章蕴含什么样的道理?
。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哪些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楚王好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肋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墨子·兼爱中》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喜欢) | B.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作为) |
C.肋息然后带(腰带) | D.朝有黧黑之色(朝廷) |
下列句子中“比”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比期年 | B.比肩继踵 |
C.其两膝相比者 | D.人比人,气死人 |
下列句子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公问其故 | B.不知其故 |
C.明知故犯 | D.故地重游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y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解释加点的词
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解释下面语句。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释划线的词语。
共:
锄菜:
不异:
捉:
掷:
尝:
乘轩冕:
废书: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译文: 。
②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译文: 。
管宁为什么与华歆割席断交?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yǐ);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yuē):“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shì)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yān)。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zāi)?
本文作者彭端淑,字 ,四川丹棱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 》。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为学:
(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
(3)蜀之鄙(bǐ)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鄙:
(4)子何恃而往?
恃:
根据文章的意思,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
。
(2)文中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
(3)“吾一瓶一钵足矣”其中两个“一”和一个“足”说明了什么?
。
(4)“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
(5)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在短文中,你能找出孔子之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吗?请写在下面。
动动脑筋,说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
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孔子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孔子学习呢?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⑴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⑵给下列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解释:
A.听见; | B.听见的事情、消息; | C.有名望的; | D.用鼻子嗅;E.姓。 |
①你号,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
②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③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④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⑤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
⑶解释文中语句。
①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