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历史资料统计,明以前的洞庭湖区水灾平均83年一次,明代后期平均20年一次。……长江在晚清时期(1840年到1912年),总共浸决30次左右。涝灾以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太湖地区等为最巨,一般年份受涝田亩均在千万亩以上。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 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承受,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移民垦荒。……到晚清这种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垦殖区域扩大到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洞庭一湖为川黔楚众水之总汇……滨湖居民狃于目前之利,围筑圩田,侵占湖地,而地方官又意存姑息,不行禁止。若湖地渐就湮郁,则夏秋水发之时势必漫衍中决,为泽国田庐之恋,傥或跨州连邑所在淹浸……
——摘自《清高宗圣训》卷131
材料四 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有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骄奢淫逸,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
——摘自《清史幻事本末》卷45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洞庭湖地区水灾所呈现的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简析洞庭湖地区水灾发生的人为要素。
(3)根据对水灾成因的分析,请你提出根治江湖水患的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痛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4分)其原因有哪些?(2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2分)
张履祥在《补农书·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
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
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 B.统治者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
C.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 D.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到利用自然力的变化。右图中的生产工具使用的动力是( )
A.人力 |
B.畜力 |
C.自然力 |
D.机械力 |
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回答:
(1)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材料中体现出的孟子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2)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
材料二: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公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民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到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的定量供应。
请回答:
(3)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和政府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白居易《朱陈村》:“……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些诗句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政府不征收赋税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述言论 ( )
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租佃经营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B.战国时期租佃经营就已产生 |
C.汉代“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租佃经营方式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
D.宋代租佃经营已开始超过自耕农经济,成为古代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