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推行三长制
C.实行均田制 D.制定俸禄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1861年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四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6分)依据材料分别概括其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面对这种现象,改革者应坚持怎样的态度?(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为什么说三次改革都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对下图中迁都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 D.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中,利于改变“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状况的是(    )

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改姓氏籍贯 D.三长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均田制 B.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C.实行三长制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打击了贪官污吏
B.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C.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D.三长直属于中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笔记》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黄河流域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均田制 B.重视兴修水利
C.实施三长制 D.精耕细作的农具得到推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