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畴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一一《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 “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一一《魏书·韩麒麟传》
材料三 (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据三则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改革中为解决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与土地相关的措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诗辞文章写作
C.汉族文化 D.政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巩固了封建统治
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④为结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1分)此措施有什么作用?(2分)
(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2分)
(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3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戎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役(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苏绰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西魏苏绰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魏苏绰改革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执政前期。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还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初受田者,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土地私有制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土地的私人继承权,二是自由买卖,三是占有地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前提及目的。(6分)
(2)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均田制下露田和桑田的土地性质。(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土地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历来为古今中外统治者所关注和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隧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卷110《食货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井田……其废久矣”的原因,指出“灭庐井而置阡陌”的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土地分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土地制度实行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秦国是怎么崛起的——商鞅变法》
材料三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3)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4)据材料四,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

A.入主中原的愿望 B.实行汉化政策
C.改革的坚强决心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