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 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 |
“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所描述的改革是
A.楚国吴起改革 | B.商鞅变 法 |
C.北魏孝文帝改革 | D.元忽必烈改革 |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
A.统一文轨 | B.整顿吏治 | C.定都平城 | D.迁都洛阳 |
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
B.鲜卑族的封建化 |
C.北方民族大融合 |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 B.农业化过程 |
C.工业化过程 | D.汉化过程 |
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 B.促进民族融合 |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
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拔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 B.如何统治汉人 |
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 B.推行三长制 |
C.实行均田制 | D.制定俸禄制度 |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