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
B.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
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下列观点与之相对立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 B.吾心便是宇宙 |
C.天地为万物之本 | D.存在就是被感知 |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观点能体现哲学史上的“对子”的是
A.“我思故我在”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
C.“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 |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
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哲学可以划分为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 | D.辩证法和唯心主义 |
关于人脑的位置感和导航问题困扰了哲学家和科学家许多年。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对此作出了解答,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特化细胞如何协作并执行更高的认知功能及其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这说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孔子提出要“畏天命”,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下列选项与孔子的话蕴含的根本观点不一致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
C.存在就是被感知 |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
《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
A.唯心主义思想 | B.形而上学思想 |
C.唯物主义思想 | D.辩证法的思想 |
科学家对强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进行有效预测,使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B.存在决定思维 |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
2014年上半年中国股市风云突变、跌宕起伏。对此,新浪网友发表评论说,“股市常常是变幻莫测的,想把握股市的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否认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
③否认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自然界由数目不同、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③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A.③→④→② | B.②→③→④ | C.③→②→④ | D.②→①→③ |
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并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回答的是
①5月11日,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推介中国高铁技术,促进非洲互联互通
②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作出法律解释,对骗取社会保险金的行为按诈骗罪处理
③国务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分析晋济高速岩后隧道“3.1”危化品燃爆事故的原因
④5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赤峰考察调研经济形势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哲学思想异彩纷呈、丰富多样。甲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乙认为:“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丙认为:“人是架钟表,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骨骼是齿轮,人的思维过程只不过是对命题、观念进行加减”。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在“绝对精神”中自我运动。以上观点分别属于
A.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心主义 |
C.相对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 |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