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康德的这一观点属于
①唯物主义 ②可知论 ③唯心主义 ④不可知论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读下边漫画“宝宝快跳!”,从唯物论角度看,父母的要求是
A.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
B.急于求成,不注意量的积累 |
C.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
D.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作用 |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②→④ | B.②→③→④ |
C.③→④→② | D.②→①→③ |
“嫦娥奔月”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就世界的本原来看,“嫦娥奔月”的传说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 |
C.主观唯心主义 |
D.辩证唯物主义 |
我国古代哲学命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思想精华,哲理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形式。下列哲学命题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又包含辩证法观点的是( )
A.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王夫之) |
B.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
C.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王守仁) |
D.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 (陆九渊) |
孔子提出要“畏天命”,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下列选项与孔子的话蕴含的根本观点不一致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
C.存在就是被感知 |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束白光是纯净而没有颜色的光”。这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分别属于
A.形而上学与朴素唯物主义 |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C.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辩证法 |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D.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
③声称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2014年10月8日,全球多地现月全食景观,这也是今年中国民众唯一一次可以观察的月全食。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现在都能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
C.事物是相对静止还是绝对运动 |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观点符合唯物主义发展顺序的是
①“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霍尔巴赫)
②“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A.①②④ | B.②①④ | C.③①④ | D.④②① |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够是表扬甚至是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文艺批评“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因为“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 )
①是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②是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
③没有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认为“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下列与之最一致的观点是
A.气者,理之依也 | B.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绝妙的说明”。列宁这样的评价是因为这一观点
A.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
B.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
C.指出了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 |
D.认识到物质世界处于运动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