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pH=3的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B.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 |
C.向盛有相同质量的镁和氧化镁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
D.将一定量的木炭放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 |
某NaOH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KOH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g该样品与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1.8 |
B.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KOH |
C.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A或固体KOH的一种 |
D.若样品中不含A,则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小于7. 3% |
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NaCl、稀HCl、NaOH、石蕊 | B.NaOH、NaCl、稀HCl、FeCl3 |
C.Na2SO4、K2CO3、BaCl2、稀HCl | D.Na2CO3、稀HNO3、稀HCl、CaCl2 |
下图分别与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不考虑温度变化) |
B.将镁片和锌片(均足量)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
C.向pH=10的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下列4个图象分别代表对应的4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A.分别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与高锰酸钾,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 |
B.向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变化 |
C.向盛有10g氧化钠固体的烧杯中加水配成100g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
D.将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稀释至10%,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变化 |
根据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某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有CO32- |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
C.验证某烧碱样品中是否含有Cl-,先加入稀盐酸除去OH-,再加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有Cl- |
D.某无色溶液滴入酚酞溶液后显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① ② ③ ④
A.图①: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 |
B.图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过量稀硫酸 |
C.图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
D.图④: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 |
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仍显红色的是
A.CO2 | B.Na2CO3 | C.HCl | D.CuSO4 |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 |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
下列所示的图象能反映相对应实验的是( )
A.向pH=13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
B.向碳酸氢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
C.将60℃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白色晶体析出 |
D.将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等质量金属镁片和锌片混合 |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比较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 |
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 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
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
铝比铜活泼 |
B |
检验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
取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 |
开始时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 |
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
C |
探究物质溶解于 水时的热量变化 |
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 |
溶液温度下降 |
盐类物质溶解于水时,都会吸热 |
D |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 气瓶中 |
木条火焰熄灭 |
集气瓶中已集满 二氧化碳 |
取实验室中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绘制出生成的CO2的质量与加入的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OA段没有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
B.A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
C.B点表示加入的盐酸与原溶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 |
D.C点的溶液的pH=7 |
下列反应制取气体,可用如图装置制取、干燥和收集的是
A Zn+H2SO4=ZnSO4+H2↑
B 2H2O22H2O+O2↑
C CaCO3+2HCl=CaCl2+H2O+CO2↑
D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