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B.向一定量的锌中加入稀盐酸 |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D.将水通电 一段时间 |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及用量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所选试剂及用量 |
A |
碳酸钠 |
氯化钾 |
适量的水 |
B |
盐酸 |
硫酸 |
适量氯化钡溶液 |
C |
氧化钙 |
碳酸钙 |
过量稀盐酸 |
D |
氯化钾溶液 |
稀盐酸 |
过量的碳酸钠溶液 |
甲、乙、丙、丁、X是水、二氧化碳、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中的一种,常温下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的生成物未全部标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X是氢氧化钠,则丁一定是水 |
B.若X是盐酸,则丙一定是碳酸钙 |
C.若X是二氧化碳,则乙一定是氢氧化钠 |
D.若X是氢氧化钙,则丙一定是盐酸 |
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以下化学实验设计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铜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硫酸铜溶液 |
B.用石灰石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盐酸 |
C.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 |
D.用酚酞试液检验暴露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 |
下面图中,四圆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种溶液,两圆的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下表中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丁 |
A |
Na2CO3 |
H2SO4 |
Ba(OH)2 |
石蕊 |
B |
Na2CO3 |
HCl |
Ca(OH)2 |
CuSO4 |
C |
Na2SO4 |
HCl |
Ba(OH)2 |
石蕊 |
D |
HCl |
Na2CO3 |
Ca(OH)2 |
酚酞 |
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是
A.Ba2+、SO42-、H+、Cl— | B.Na+、NH4+、SO42-、OH- |
C.Ca2+、NO3-、CO32-、Na+ | D.Na+、K+、NO3-、NH4+ |
下列物质不能用酸与金属反应直接制取的物质是:
A.FeCl3、CuCl2 | B.MgSO4、MgCl2 | C.AlCl3、Al2(SO4)3 | D.ZnSO4、ZnCl2 |
下列变化过程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稀释等质量的30%H2SO4和10% H2SO4 |
B.往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中加入足量HCl溶液 |
C.将等质量的Mg和Fe投入到足量稀H2SO4中 |
D.电解水 |
下列实验中可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A.向硫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 B.向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 |
C.向氯化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 D.将铜丝放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Ba2+、Cu2+、OH- | B.Na+、Cl-、SO42- |
C.NH4+、OH-、Cl- | D.Ag+、Cl-、MnO4- |
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序号 |
物质 |
选用试剂 |
操作 |
A. |
氧化钙(碳酸钙) |
水 |
过滤 |
B. |
NaOH溶液(Na2CO3) |
稀盐酸 |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 |
C. |
KNO3溶液(KOH) |
Cu(NO3)2溶液 |
加入适量的试剂,直接蒸发 |
D. |
二氧化锰(氯化钾) |
H2O |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下列实验内容符合下图所示变化趋势的是
序号 |
实验内容 |
横坐标表示的量 |
纵坐标表示的量 |
① |
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时间 |
红磷的质量 |
② |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
时间 |
二氧化锰的质量 |
③ |
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
加入盐酸的质量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④ |
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 |
加入水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是
A.Na+、K+、CO32- | B.Cl-、Fe3+、OH- |
C.Ba2+、SO42-、NO3- | D.Cu2+、SO42-、H+ |
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左下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可以相互反应。下列四组选项中,符合该图要求的是
A.①Na2CO3②SO3③BaCl2 | |
B.①NaHCO3②SO2③KNO3 | |
C.①Fe2O3②CO③Ba(NO3)2 |
D.①CuO②O2③HCl |
如图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A.Cu(OH)2、CuSO4、Na2CO3
B.KOH、HNO3、K2CO3
C.Ba(OH)2、CuSO4、CuO
D.NaOH、HCl、Ba(NO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