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鉴别分别盛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应选用的方法是
A.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
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
C.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
某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以验证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确实是铜与氧气化合生成的CuO,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1)由上图两个实验步骤判断:铜片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步骤 。(填“一”或“二”)
(2)为进一步证明步骤二铜片表面黑色物质的元素组成,他们选用了以下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a.甲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H2,为检验反应产物,A的右边应连接上面的装置 _____
(填编号),所选装置的实验现象为 ,A装置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 。
b.乙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CO,A装置的实验现象为 ,为检验反应产物,A的右边应连接上面的装置 __ (填编号),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 ;此方法仅用上述装置有明显的缺陷,要弥补,应采取的措施是: 。
c.通入的气体如含有少量水蒸气,若在A装置左边增加一个B装置,则澄清石灰水应更换成______________。
d.对A装置加热前,应先通入纯净气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经过甲、乙两同学的实验现象证明 。
化学实验室的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面几种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实验。(F装置中盛放的是紫色石蕊试液)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可选用上图中的____________装置作反应装置。如果用E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到 ,说明氧气已充满集气瓶。
(2)用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制H2,将制得的H2通入F装置,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H2中混有 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装置还可用来除去氧气中混有的CO2,则瓶中最好选装 。
A.饱和食盐水 B.饱和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4)F装置也可用于气体的分离,如在“(3)”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 又可收集到CO2。
(5)用G装置进行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反应产生的现象是 ,从环保角度考虑,应作改进的是 。若用G装置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破裂。原因是 。
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性鉴别稀硫酸、NaOH溶液、 CaCl2溶液的是
A.稀盐酸 | B.NaCl溶液 | C.Na2CO3溶液 | D.NaNO3溶液 |
鉴别实验室的下列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待鉴别的物质 |
方法一 |
方法二 |
A |
澄清石灰水和食盐水 |
通二氧化碳 |
蒸发 |
B |
二氧化碳和氮气 |
澄清石灰水 |
燃着的木条 |
C |
铁丝和铜丝 |
观察颜色 |
用磁铁吸引 |
D |
食盐和白糖 |
灼烧 |
尝味道 |
将O2 、CO2和空气三种气体区分开来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 B.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
C.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 D.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几乎不溶解。③白磷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燃烧现象和产物均与红磷相同。④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猜想与实践】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Ⅰ: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取一洁净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哈气,观察到________,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Ⅱ: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其含量。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B是带有刻度的量气装置)。
(2)实验记录
|
实验操作 |
主要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①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中加入药品,关闭止水夹a~f。 |
(不填) |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
② |
打开b、c、d,向B中吹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并冷却到室温。 |
B中液体进入到A中,B中液体减少500ml。 |
收集了500ml气体 |
③ |
关闭b,打开a、e、f,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部排出 |
A中的液面下降,B中的液面上升至最高,C中的左侧导管口有 ①_______,且液面下降,液体沿导管进入D中,D中液体为475ml |
呼出气体中含有CO2 |
④ |
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
呼出气体中含有O2,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②____________ |
⑤ |
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f。 |
D中液体倒吸入C瓶中,C瓶中液面上升,D中剩余液体为400ml。 |
呼出气体中含有 ③____________。 |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3)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
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无色无味的气体
(4)在实验(2)的操作⑤中,未等C中的气体的冷却,就打开f止水夹读数,则所测的O2的体积分数会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玻璃管中装的是细铜丝。
(已知:铜 +氧气 氧化铜;氧化铜是固体)
(1)若加热前,两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有30mL空气,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后,理论上密闭容器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_mL,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
(2)不同的同学在做上述实验时结果差别较大,甲同学最后剩余气体26mL,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能否将铜丝换成木炭?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
B.乙实验既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
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区分的物质 |
自来水和蒸馏水 |
汽油和酒精 |
氧化铜和木炭粉 |
氧气和二氧化碳 |
方案一 |
加入肥皂水 |
闻气味 |
在空气中灼烧 |
燃着的木条 |
方案二 |
尝味道 |
点燃,看是否燃烧 |
通入氢气加热 |
闻气味 |
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错误的是( )
A.铜粉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
B.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才能读数 |
C.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氧气完全反应 |
D.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的 |
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分离氯化钙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 |
加适量氢氧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
B |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
取少量溶液,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C |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
D |
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用硫粉代替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
实验内容 |
操作或所用试剂 |
A |
鉴别铁粉和木炭粉 |
观察颜色 |
B |
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 |
加熟石灰,混合研磨 |
C |
除去铜中混有的氧化铜 |
加过量稀硫酸,过滤 |
D |
除去氧化钙中混有的碳酸钙 |
高温煅烧 |
下列各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蒸馏水和硬水 ②用灼烧闻气味区分羊毛绒与棉线 |
B |
①花香四溢,说明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②热胀冷缩,说明微粒大小发生改变 |
C |
①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清除油污 ②用甲醇溶液浸泡海鲜食品来保鲜 |
D |
①乘坐车船时可以随身携带大量易燃品 ②火灾现场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