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图1所示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
B.图2所示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C.图3所示实验既说明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又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D.图4所示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
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C.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布盖灭 |
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A. | 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 |
B. | 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氧化铜 |
C. | 实验过程中滤渣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
D. | 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如图,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 |
B. | 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 |
C. | 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故 |
D. | 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 |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实验目的 |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与温度达到着火点 |
证明铁生锈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
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用钢丝球洗涮铝锅 | B.用燃烧法区别羊毛与棉花 |
C.用食盐水去除水垢 | D.用水浇灭着火的油锅 |
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A. | B. | ||
C. | D. |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硬水和软水 |
加肥皂水搅拌 |
B |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
C |
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
D |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
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氢氧化钠固体中加入水 |
有热量放出 |
氢氧化钠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
B |
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
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
C |
向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铜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氧化铜起催化作用 |
D |
将两根打磨光亮的镁条分别伸入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 |
两根镁条上均有固体附着 |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Cu>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