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将插入胶塞的一根光亮的红色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一段时间后趁热伸入装有石灰水和X气体的集气瓶中,塞紧胶塞,看到变黑色的铜丝又变为红色,同时石灰水变浑浊。则集气瓶里的X气体是
A.H2 | B.O2 |
C.CO2 | D.CO |
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灾害。以下做法不合理的是( )
A.使用蜡烛时不慎使书本着火,用湿布盖灭 |
B.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
C.实验时,把没有用完的白磷丢进垃圾筐里 |
D.高楼着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撤离 |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去除杂质的方法 |
A |
NaCl溶液(Na2CO3) |
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过滤 |
B |
CaO(CaCO3) |
加水、过滤 |
C |
Cu(Zn) |
加过量CuSO4溶液、过滤 |
D |
CO2 (HCl) |
通过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 |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溶液中逐滴滴加下列物质,溶液pH变化不大的是
A.AgNO3溶液 | B.NaHCO3溶液 | C.Na2CO3溶液 | D.NaOH溶液 |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用水浇灭油锅中火焰
②不慎将浓硫酸溶液沾在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稀氢氧化钠溶液
③用小苏打做糕点的疏松剂
④冬天在煤炉火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⑤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用盐腌制食品
A.②③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③④⑤ |
生活中的下列物品,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
A.铝合金门窗 | B.木制桌椅 | C.塑料洗衣盆 | D.玻璃镜子 |
生活中需要大量的水,下列“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消毒水 | B.泉水 | C.自来水 | D.冰水共存物 |
下列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变化的是
A.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中 |
B.稀盐酸滴入硫酸钠溶液中 |
C.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钡溶液中 |
D.硫酸钠溶液滴入碳酸钡中 |
向15mLpH为5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试剂,混合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 | B.稀盐酸 |
C.稀硫酸 | D.pH为5的溶液 |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CO2都可以用碳与氧气反应得到 |
B.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
C.用石蕊溶液不能区分CO和CO2 |
D.C与CO2反应要放出热量 |
乙醇(C2H5OH)常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有机物 |
B.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
C.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2.2% |
D.23g乙醇中碳元素的质量是6g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
B.燃烧法不能区别羊毛和腈纶 |
C.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淀粉 |
D.棉花和涤纶,前者是天然纤维,后者是合成纤维 |
下列物质能够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A.向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 B.向氢氧化钠滴加酚酞溶液 |
C.向氯化钡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 D.将铝丝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
用括号内物质不能一次性区别开下列各组物质的是
A.CaO、CaCO3、KCl 三种固体(水) |
B.CaCl2、Na2CO3、K2SO4三种溶液 (Ba(OH)2溶液) |
C.Cu、Fe、CuO三种固体(稀盐酸) |
D.CuCl2、NaNO3、K2CO3三种溶液 (Ca(OH)2溶液) |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B.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碱性较强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