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水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钙固体 |
B.用石蕊溶液鉴别CO2气体和CO气体 |
C.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 |
D.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pH与加入水的质量的关系 |
B.向盛有氧化铜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氯化铜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 |
C.向一定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
D.向盐酸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 |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 |
B. 向稀盐酸和硫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
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
D. |
等质量的镁和锌同时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
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
C.C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
下列除杂质所用试剂正确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 | B.用适量稀盐酸除去CaO中的CaCO3 |
C.用浓硫酸吸收O2中的CO2 | D.用稀硫酸除去Fe2O3中的Fe |
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
C.某化肥与碱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为铵态氮肥 |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
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全部为化合物 |
B.此反应为中和反应 |
C.该图示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2H2O+CO2 |
D.生成物中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
下列各组物质,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A.石灰石与盐酸 |
B.Fe2O3与盐酸 |
C.Ba(OH)2与硫酸 |
D.NaOH溶液与盐酸 |
向100g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有关数据下列图象正确的是(横坐标为每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量)( )
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 |
B. |
一定温度下,不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
C. |
室温时,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少量镁条 |
D. |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段说明 不能转换出硫酸中的氢 |
B. | 从 点到 点,溶液的 逐渐增大 |
C. | 从 点到 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
D. | 段发生的反应为 |
下列各种物质间的转换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
A.H2SO4→H2O | B.Cu→Cu(OH)2 |
C.Fe→FeCl2 | D.CO2→CO |
在一定质量的甲溶液中逐渐加入乙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能用下图曲线表示的是
序号 |
甲 |
乙 |
① |
H2SO4溶液 |
NaOH溶液 |
② |
HCl溶液 |
大理石 |
③ |
BaCl2溶液 |
Na2SO4溶液 |
④ |
H2SO4溶液 |
锌粒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