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g,则在50℃时的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等于( )
A.1∶2∶3 | B.2∶3∶1 | C.3∶1∶2 | D.1∶3∶2 |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
A.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
B.在一定温度和一定质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 |
C.相应温度下,100 g溶剂里能够溶解溶质的质量 |
D.相应温度下,100 g溶剂里最多能够溶解溶质的质量 |
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后,则( )
A.晶体质量减少 | B.晶体质量不变 |
C.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 D.硝酸钾溶解度增大 |
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
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 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
C.溶剂质量减少 | D.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木糖醇是目前市场上的一种蔗糖替代品,在某些温度下其溶解度分别为:30℃时为70g,50℃时为84g,60℃时为90g。右图表示的是木糖醇等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为木糖醇的溶解度曲线 |
B.随着温度的升高,Z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减小 |
C.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Z的晶体 |
D.50℃时,Y的饱和溶液和Z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
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
C.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a |
D.a、b都属于易溶物质 |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
溶液甲 溶液乙
溶液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 |
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
C.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
D.溶液丙若再蒸发5 g水,析出的晶体质量一定等于2 g |
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在此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右图是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
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
D.将45℃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时,两溶液均析出晶体 |
据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
C.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 D.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
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80℃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 B.溶液质量减少 |
C.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减少 | D.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
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氯化钠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晶体后,则( )
A.晶体质量不变 | B.晶体质量减少 |
C.氯化钠溶解度增大 | D.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
在t℃时,将少量生石灰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静置后恢复到t℃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质量不变 |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
C.溶剂的质量不变 |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 |
欲将20℃时的硝酸钠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
A.升高温度 | B.加入水 |
C.加入固体硝酸钠 | D.倒掉一半溶液 |
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30℃时,A﹑B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A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当B中含有少量A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