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数轴表示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A.银、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B.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
C.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
D.物质形成的溶液或液体的pH: |
向装有等量水的A、B、C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 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1所示。图2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C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B.图2中,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乙
C.C杯中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B杯中溶液浓度
D.依据图2,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1℃升温到t2℃,甲、乙都形成不饱和溶液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
D.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C.在t2℃时,H点表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
D.由t1℃升温到t2℃时,甲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
下列关于化学中“一定”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B.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
C.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冷却热饱和溶液一定会有晶体析出;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就一定会燃烧 |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
A.两种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
B.两种溶液的质量仍相同 |
C.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大 |
D.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比甲多 |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以用加溶质的方法 |
B.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
C.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 |
D.将t2℃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 g |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甲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乙溶质的质量 |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
下面是某同学对课本中图表资料情况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元素周期表,可直接查出元素的化合价 |
B.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
C.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盐酸是否发生置换反应 |
D.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
B.向2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若溶液质量不变,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
C.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
D.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
打开啤酒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溶解性与外界的压强和温度有关,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压强减少,气体溶解度增大 |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 |
取70 g某温度下的氯化钾饱和溶液,将其恒温蒸发10 g水,析出4 g氯化钾固体,则剩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A.1:7 | B.3:5 | C.2:5 | D.3:8 |
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A.10L水与1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0L |
B.10g硫粉在10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0g二氧化硫 |
C.10g锌片与1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0g |
D.25℃,1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0g氯化钠溶液 |
某固体物质在甲、乙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在甲中的溶解度比在乙中大 |
B.20 0C时该物质在甲溶剂和乙溶剂中的质量分数相等 |
C.300C时把20g该物质放入50g甲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65g |
D.400C时该物质在甲、乙两种溶剂中形成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0C,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
若要增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加压 | B.升温 |
C.增加水量 | D.持续不断通入C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