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
序号 |
化学反应事实 |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
A |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反应物浓度 |
B |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
反应温度 |
C |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
催化剂 |
D |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
反应物的种类 |
科学探究常用到推理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编号 |
实验事实 |
实验结论 |
A |
某物质常温下是固体 |
该物质一定是晶体 |
B |
某物质可以导电 |
该物质一定是金属单质 |
C |
某反应有二氧化锰生成 |
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一定是催化剂 |
D |
某溶液与碘在一起显蓝色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淀粉 |
下列现象中,与蜡烛燃烧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不符的是:
A.发出黄白色的火焰 |
B.火焰上方如果罩一干燥烧杯时能发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 |
C.蜡烛靠近火焰处熔化变成液体 |
D.蜡烛燃烧时浓烟滚滚 |
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 B.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 D.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
实验室有一瓶石灰水,为确定它是否变质,最终能得到结论的做法是( )
A.猜想假设 | B.查阅资料 | C.进行实验 | D.交流讨论 |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是()
A. | 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通过产生水的现象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
B. | 将足量的铜丝放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以除去其中的 |
C. | 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加热蒸发25g水,得到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 |
D. | 将酚酞试液滴入 中,通过酚酞颜色的变化判断 是否属于碱 |
能证明" 并非绝对不溶于水"的实验事实是( )
A. | 向少许 粉末加人 溶液充分振荡.无明显现象 |
B. | 向少许 粉末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振荡,粉末消失且有气泡产生 |
C. | 向2颗蚕豆粒般石灰石固体加人 .蒸馏水,滴人酚酞试液片刻内不变红 |
D. | 向少许 粉末加人 .蒸馏水充分振荡.滴入酚酞试液即变红 |
如下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内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烧杯乙 |
烧杯丙 |
观察到的现象 |
A. |
浓盐酸 |
紫色石蕊 |
丙中液体慢慢变蓝 |
B. |
浓盐酸 |
硝酸银 |
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
C. |
浓硫酸 |
氯化钡 |
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
D. |
浓氨水 |
无色酚酞 |
|
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
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
C.生石灰块投入水中,水会沸腾,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是放热反应 |
D.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浓硫酸有吸水性 |
小明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蜡烛上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
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
C.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
D.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将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即可灭火 |
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低 | B.空气中氧气不足 |
C.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 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
下列实验无法完成既定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呼出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不同 | B.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
C.比较铜和黄铜的硬度 | D.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
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所加试剂(或操作、图示)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恰好完全反应 |
B. |
判断海水和蒸馏水 |
蒸发结晶 |
液体消失,无残留物 |
该液体为蒸馏水 |
C.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
加入稀盐酸再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 |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且石灰水中有白色浑浊形成 |
溶液中一定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
D.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进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