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事实验证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科学探究能力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充气包装的成分探究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实验分析与处理能力
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实验步骤的探究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基本的实验技能
用于加热的仪器
测量容器-量筒
称量器-托盘天平
加热器皿-酒精灯
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
分离物质的仪器
量气装置
固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物质的溶解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蒸发与蒸馏操作
仪器的装配或连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玻璃仪器的洗涤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气体的净化(除杂)
气体的干燥(除水)
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证明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
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
证明碳酸盐
证明铵盐
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化学的基本常识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化学的研究领域
化学的用途
绿色化学
蜡烛燃烧实验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及学习方法
有关化学之最
化学常识
身边的化学物质
地球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组成的测定
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用途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氧气的制取装置
氧气的收集方法
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常见气体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的毒性
探究氧气的性质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水与常见的溶液
电解水实验
水的组成
水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合成与氢气的燃烧
水的净化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
硬水与软水
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常见的溶剂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溶质的质量分数
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金属与金属矿物
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合金与合金的性质
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铁的冶炼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常见金属的冶炼方法
生铁和钢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铁锈的主要成分
金属资源的保护
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
生活中的常见化合物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酸的化学性质
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碱的化学性质
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酸碱溶液的稀释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测定
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酸碱盐的应用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常用盐的用途
盐的化学性质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化肥的简易鉴别
铵态氮肥的检验
施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
纯碱的制取
酸碱盐的溶解性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根据浓硫酸或烧碱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
酸、碱、盐的鉴别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物质的简单分类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
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物质的多样性及其原因
物质的鉴别、推断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微粒构成物质
物质的微粒性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认识化学元素
元素的概念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元素组成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
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
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合价的概念
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的概念
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化学反应的实质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氧化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
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反应类型的判定
还原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防范爆炸的措施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石油的组成
石油加工的产物
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
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海洋中的资源
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燃烧和爆炸实验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氢气的爆鸣实验
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塑料及其应用
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
合成橡胶及其应用
合成纤维及其应用
塑料制品使用的安全
白色污染与防治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复合材料、纳米材料
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化学物质与健康
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均衡营养与健康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加碘盐的检验
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烟的危害性及防治
毒品的危害性及预防
药品的分类
家庭常备药品
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
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三废"处理的必要性和一般原则
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
富营养化污染与含磷洗衣粉的禁用
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无土栽培

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种实验方法。

1)铝和氧气生成致密的______

2)打磨后的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生反应,出现的反应现象:______

3)如图是探究白磷燃烧条件的图像:


从图中得知白磷燃烧的条件是______

4)某同学向相同体积的 5% H 2 O 2 分别加入氧化铁和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现象如下表:

催化剂

现象

Mn O 2

有大量气泡

F e 2 O 3

少量气泡

根据气泡生成多少可以得到什么化学启示:______

5)某同学在 H 2 O 2 溶液中加入 Mn O 2 做催化剂时,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反应 90s 时消耗 H 2 O 2 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来源: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4-04-03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羰基铁粉在国防军工领域有重要应用,我国是少数几个掌握其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制备羰基铁粉的过程如图所示。


1 FeCO 5 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为。用 100kg 含铁 96% 的海绵铁,理论上可制备 FeCO 5 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 196kgFeCO 5 分解生成基铁粉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在 t 1 ,剩余 _____ kgFeCO 5 未分解;在___________ FeCO 5 恰好完全分解。


4)制备羰基铁粉过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来源:2023年广东省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4-03-2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中和反应测定某 N a O H 溶液的浓度,实验过程如下:

(1)配制稀盐酸:取 10 g 36 . 5 % 的浓盐酸,加水稀释成 1000 m L 的稀盐酸。所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

(2)常温下,测定 N a O H 溶液浓度:

Ⅰ.取 20 g 待测 N a O H 溶液于烧杯中,按图1所示将上述稀盐酸滴入,通过数字化传感器同时测定滴入烧杯内盐酸的体积和烧杯内溶液的 p H ,得到如图2所示曲线。

Ⅱ.当 N a O H 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 p H 为_____。经计算,此时已滴入烧杯内的稀盐酸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 0 . 073 g

20 g N a O 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x

N a O H + H C l N a C l + H 2 O

40 36 . 5

x 0 . 073 g

列出比例式__________

求解 x 0 . 08 g

答: 20 g N a O 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列式并计算结果);

(3)写出a点对应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分子、离子__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来源:2022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03-2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 0 . 6 g 镁条进行燃烧实验(如图)。

(1)计算: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 0 . 6 g ,原因可能是_____。

来源:2022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3-01-1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今年5月,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我国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 4•8H 2O.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2~5℃)与压力下结晶,形成"可燃冰".

材料二:"蓝鲸一号"钻探平台设计和建造过程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它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质量为42000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形成可燃冰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

①海底地层深处,这些分解有机质的细菌能很好的生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这些细菌分解有机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这些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②在开采过程中,极少量的垃圾废弃物没有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生态系统有   的能力.

(2)形成可燃冰的其中一个条件是有甲烷气源.

①可燃冰(CH 4•8H 2O)中C:H:O的元素质量比是   ,甲烷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②与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写一条)   .(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8H 2O+2O 2 CO 2+10H 2O)

(3)如果南海海水的密度是1.03×10 3千克/米 3,"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漂浮海面受到海水浮力是   牛,浸入海水的体积至少需要   3,开采出的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说明已经成为气体,从固体变成气体的原因可能是   

来源: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1-1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铜、铁是人类使用最早、应用广泛的金属.

(一)对古代制品的认识

青铜铸件、丝绸织品、陶瓷器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

1、上述制品不涉及到的材料是   (选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复合材料

2、如图1为出土文物古代青铜铸件"马踏飞燕".该文物能保存至今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A、铜的活泼性弱    B、铜不会生锈   C、深埋于地下,隔绝空气

(二)铁、铜的冶炼

1、我国古代曾用孔雀石炼铜,涉及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O+C 2Cu+CO 2↑.

2、铁、铜矿石有赤铁矿(Fe 2O 3)、磁铁矿(Fe 3O 4)、黄铁矿(FeS 2)、黄铜矿(CuFeS 2)等.CuFeS 2为二硫化亚铁铜,其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1)工业炼铁大多采用赤铁矿、磁铁矿.以磁铁矿为原料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炼铁不采用黄铁矿、黄铜矿,可能的原因是:

①黄铁矿、黄铜矿含铁量相对低;②   

(2)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生物炼铜是现代炼铜的新工艺,原理为:4CuFeS 2+17O 2+2H 2SO 4 image.png 4CuSO 4+2Fe 2(SO 43+2H 2O.

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Fe粉,得到FeSO 4溶液和Cu.

①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Fe 2(SO 43=3FeSO 4  

②FeSO 4溶液经蒸发浓缩、   、过滤等操作得到FeSO 4•7H 2O晶体.

(三)黄铜矿中铁、铜含量的测定

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兴趣小组称取25.00g黄铜矿(含少量Fe 2O 3和其它不含金属元素的杂质)模拟生物炼铜,使其全部转化为CuSO 4、Fe 2(SO 43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得到Cu(OH) 2、Fe(OH) 3固体.

1、证明NaOH溶液过量的方法: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   溶液,无现象.

2、用图2装置对固体进行热分解实验.

【资料】

①在68℃时,Cu(OH) 2分解为CuO;在500℃时,Fe(OH) 3分解为Fe 2O 3

②在1400℃时,CuO分解为Cu 2O和O 2,Fe 2O 3分解为复杂的铁的氧化物和O 2

(1)装配好实验装置后,先要   

(2)停止加热后仍需继续通N 2,可防止倒吸和   

(3)控制不同的温度对A中固体加热,测得装置B和C中铜网的质量变化如表.

温度/℃

室温

100

550

1400

B装置/g

200.00

201.80

205.04

205.04

C中铜网/g

100.00

100.00

100.00

101.28

①此黄铜矿中铜、铁元素的质量分数:ω(Cu)%=   ;ω(Fe)%=   

②复杂的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来源:2017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1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高纯硅可用于制备硅半导体材料.制备高纯硅的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信息: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SiO2,反应①化学方程式SiO2+2CSi+2CO↑

(1)石英砂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SiCl4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写出合理处理中间产物CO的一种方法  

(2)反应③反应除生成高纯硅外,同时还生成一种化合物.请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③如果H2中混入O2,从安全角度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4)若杂质不参加反应,利用反应①生产含硅质量分数为90%的粗硅2.8吨,计算至少需要焦炭多少吨?

来源:2017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1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目前使用量最多的金属材料仍然是钢铁

(一)铁材料的有关知识

1.人类使用金属先后经历了"青铜"、"铁器"时代,直到近代才开始大量使用铝材料.

这也反映出Cu、Fe、Al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2.钢铁材料通常分为生铁和钢.如图1是我国1997年发行的纪念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的邮票.邮票通常密封保存在聚乙烯塑料袋中

①以上叙述中不涉及到的材料是   (选填序号).

A.合金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②以赤铁矿为原料冶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钢铁露置在空气中易生锈,请提出防止其生锈的一种措施   

(二)铁及其化合物的实验

1.将Fe粉溶于稀H 2SO 4,此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用点燃法检验生成的H 2前必须   

2.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Fe(OH) 2沉淀,随后沉淀变为灰绿色.

①生成Fe(O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的原因之一是部分Fe(OH) 2接触空气生成Fe(OH)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成的Fe(OH) 3分解为Fe 2O 3

③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得到灰绿色固体,其组成为2FeSO 4•2Fe(OH) 2•Fe 2O 3〔相对分子质量为644].能证明固体已洗净的方法为   

(三)灰绿色固体的热分解实验

兴趣小组称取此固体6.44g,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用如图2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查阅资料】

①Fe(OH) 2在150℃~200℃时完全分解为FeO;

②FeSO 4在450℃~500℃时完全分解为Fe 2O 3,2FeSO 4 Fe 2O 3+SO 2↑+SO 3↑.

1.加热前后及过程中均通入N 2,加热前通N 2的目的是   

2.控制温度在不同的范围对A中样品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B装置中浓硫酸只能吸收SO 3和H 2O,当加热到t 1℃时,装置C中的现象为   

①图3中E点对应的m 1  

②图3中F点对应物质中Fe 2O 3的质量为   g.

③科研人员将F点所得剩余固体隔绝空气,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1400℃,得到纯净的磁性Fe 3O 4.已知加热过程中发生两个反应,且反应前后固体总质量不变.请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来源: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2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固体氢氧化钠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转化为碳酸钠。现称取一久置于空气中的烧碱样品10.6g完全溶于蒸馏水中配成100g溶液,向其中滴加质量分数为8.55%的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通过计算回答:

(1)该烧碱样品变质的程度为  (填“部分变质”或“全部变质”)。

(2)a=  g。

(3)当沉淀刚好达到最大质量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来源:2016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1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牙膏中的摩擦剂约占牙膏成分的50%,主要用于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牙膏摩擦剂一般由①CaHPO 4②CaCO 3③Al(OH) 3④SiO 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1)根据上述信息,推测牙膏中的摩擦剂应具备的性质有   (填序号)。

①易溶于水②难溶于水③坚硬④柔软⑤颗粒较大⑥颗粒较小

(2)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 3和SiO 2(不与稀盐酸反应)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将适量的该牙膏溶于水、静置后过滤,向所得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则证明该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 3和SiO 2的混合物。

(3)取20g该牙膏样品充分溶解、静置、过滤,用10%的稀盐酸测定得到的固体成分。测定过程中,剩余固体和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分别如图所示,试计算该牙膏中摩擦剂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来源:2016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1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1)向24.5g氯酸钾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氯化钾14.9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4.9g氯化钾,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20.2g滤液,求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写出计算步骤)

来源:2017年湖北省天门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0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1)向24.5g氯酸钾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氯化钾14.9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4.9g氯化钾,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20.2g滤液,求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写出计算步骤)

来源:2017年湖北省潜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0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某腐蚀印刷电路板的废液经处理后只含有CuCl2和FeCl2两种溶质,为了分析处理后废液的组成,取200g该废液加入40g废铁屑(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过滤经处理得到16g铜,往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经过滤、干燥、称量,最终得到114.8gAgCl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往废液中加入废铁屑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求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1%).

(3)求200g废液中FeCl2的质量分数(精确到1%).

来源:201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0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在盛有11.9g纯碱样品 ( 含少量氯化钠杂质 ) 的烧杯中加入167.8g水,完全溶解后,再向其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与所滴入氯化钡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   g。

(2)在B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

(3)求A点时溶液中的所含溶质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来源:2016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1-26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1 )下列属于 O 2 的化学性质的是    (填标号)。

A.

O 2能支持燃烧

B.

O 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C.

O 2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2 )小圳同学进行实验室制备 O 2 的相关探究。

查阅 他得知在 KClO 3 分解制 O 2 的反应中, Fe 2 O 3 可作催化剂。

实验 他用电子秤称取 0.49g Fe 2 O 3 和一定量的 KClO 3 ,充分混合后加热至 KClO 3 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1.98g

【计算】①剩余固体中KCl的质量是    g。

该反应生成 O 2 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

思考 他发现制备 O 2 较慢,猜测 KClO 3 Fe 2 O 3 的质量比可能会影响反应的快慢。

探究 他调节 KClO 3 Fe 2 O 3 的质量比制备 O 2 ,整理数据绘制出如图,从图中得出 KClO 3 Fe 2 O 3 最佳质量比是    

结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请你计算出小圳同学在 [ 实验 ] 中称取的 KClO 3 的质量为     g KClO 3 Fe 2 O 3 的质量比是     (填最简比),不是最佳质量比。

来源: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化学试卷
  • 更新:2021-02-2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较难

初中化学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