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回来后,小丽带着快乐的心情返回学校。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由此,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丽的猜想:NaOH溶液全部变质。按照小丽的猜想,溶液中除了水,含有的物质是 。你的新猜想是,溶液中除了水,含有的物质是 。
【实验探究】小丽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丽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
|
NaOH溶液完全变质 |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 _。
【实验反思】⑴下列物质①BaCl2溶液、②Ca(NO3)2溶液、③Ca(OH) 2溶液、④Ba(OH)2溶液,不能替代小丽实验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⑵小丽第二次滴加的试剂除用指示剂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替代。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
6分)下图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用上图表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顺序_____ ____。
图②中,有一种塑料仪器,其名称是___ ______。
称量NaCl时,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示数见右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 。
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 (水的密度为1g/mL)。量取读数时,右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字母标号)
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2SO4 Ba(OH)2 KCl | B.Ca(NO3)2 NaCl KNO3 |
C.MgSO4 NaNO3 CuSO4 | D.Na2CO3 KNO3 NH4Cl |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a:40 Cl:35.5 H:1 O:16 C:12
48、南漳华新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畅销各地,生产的原料之一有石灰石。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石灰石进行探究。取该石灰石样品16g,把20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
序号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乘余固体质量/g |
第1次 |
50 |
11 |
第2次 |
50 |
6 |
第3次 |
50 |
4.8 |
第4次 |
50 |
m |
⑴上表中m的数值为 ;
⑵整个过程中参加反应的稀盐酸质量为 g(注意包括稀盐酸中的水);
⑶求第2次反应完毕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结果精确到0.1﹪)
九(2)班同学到化学实验室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
⑴小红同学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结果意外发现有气泡放出,她感到不惑。经过分析,她认为NaOH溶液可能变质,说出变质原因 。
⑵小花同学欲证明NaOH是否变质,实验员提供了以下试剂:①稀盐酸②氢氧化钙溶液③硝酸钙溶液④酚酞溶液。小花同学选用哪些试剂都可证明(填代号) 。
⑶小明同学欲检验NaOH溶液变质程度,他从实验室里选了两种试剂,先向样品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然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 ,结果有蓝色沉淀生成,于是他认为NaOH溶液 (填“全部”或“部分”)变质。
教材中有一活动与探究:有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为H2SO4、Ba(NO3)2、NaOH、K2CO3四种溶液中的一种,探究小组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实验记录如下表(“↑”表示生成气体,“↓”表示生成沉淀,“一”表示无明显现象)。
|
A |
B |
C |
D |
A |
\ |
↓ |
一 |
↑ |
B |
↓ |
\ |
一 |
↓ |
C |
一 |
一 |
\ |
一 |
D |
↑ |
↓ |
一 |
\ |
|
OH- |
NO3- |
CO32- |
SO42- |
H+ |
H2O |
溶 |
溶 |
溶 |
Na+ |
溶 |
溶 |
溶 |
溶 |
K+ |
溶 |
溶 |
溶 |
溶 |
Ba2+ |
溶 |
溶 |
不 |
不 |
四种溶液两两反应记录 部分酸碱盐溶解性表
⑴推断并写出后面三种溶液中溶质的名称:A 、B 、C ;
⑵写出其中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分)某实验小组要测定混有氯化钠的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12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共消耗稀盐酸72.4g,测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80g。请帮助实验小组完成以下计算: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7分)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的探究过程.
[发现问题] 加热铜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蓝色溶液。
[查阅资料] ① 某些不活泼的金属(如铜)能与一些强氧化性的酸(如浓硫酸)发生反应,生成水而不生成氢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硫和铜盐。
② 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知识回顾] 铜、银 (填能或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
[分析讨论]
(1)对于生成的蓝色溶液,小东认为可能是Cu(NO3)2溶液,小楠认为不可能是Cu(NO3)2溶液,而应该是硫酸铜溶液,小楠的理由是 。
(2)写出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化学方程式 。
(3)小东根据化学方程式说,该方法适用于以铜为原料大量制取硫酸铜,小田认为不适宜,你能说出小田的一个理由吗 。
[提出问题]上述蓝色溶液中有无硫酸剩余?
[讨论交流]
①小坤认为可向蓝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无沉淀产生,经大家讨论后该方案被否定,你觉得否定该方案的理由是 。
②小东同学认为可以直接用石蕊试液来进行检验。小田认为不对,她的理由是 。
[反思评价]同学们又发现:将足量的铜和一定量的浓硫酸置于容器中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其中可能的原因是 。
相同质量、等质量分数的三份稀盐酸,分别与:①MgO②Mg(OH)2③MgCO3恰好完全反应得无色澄清溶液,则所得溶液中MgCl2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A.①=③>② | B.①>②>③ | C.③>②>① | D.①=②=③ |
A~H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请结合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A在标准状况下是密度最小的气体,A的化学式是 ;A、B、C中含有同一种元素,C→B溶液呈黄色,由此推断与C反应生成B的物质是
D为气体单质,写出B→D的化学方程式 。
工业常用G→F反应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E→H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体体积与所加稀盐酸体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滤液中的溶质是 ;写出E→H的化学方程式 ;
F→E的化学方程式 。
H2、CO、CO2和CH4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气体。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会爆炸,所以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先 。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上述4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确认气体X的组成,同学们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小资料: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
①同学们设计了装置B,其作用是 。
②装置C、D中盛放的试剂依次是 (填序号)。
a.烧碱溶液 b.浓硫酸
③若取1.6 g气体X进行实验(假设每步反应都完全),发现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装置C增重1.8 g,装置D增重2.2 g。则气体X的组成是 。
某化学研究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称取石灰石样品8g,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不溶解).试计算:
实验序号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
10 |
10 |
10 |
10 |
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g |
5.5 |
m |
1.6 |
1.6 |
m= g.
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如下图,A、B、C、D、E各代表铁、水、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常温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D 。
(5分)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进行实验】为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下图所示。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
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依据是 。
②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并填入下表
实 验 操 作 |
预期实验现象 |
结 论 |
|
|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
(7分)小明在查阅资料时得知CO2在高温时能与木炭反应生成CO ,他决定对该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是否生成CO?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下图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A中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C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E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经检验F处的气体为CO。结论:CO2在高温条件下与木炭反应生成了CO。
【实验反思】
有同学对A装置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
撤去B,按A→C→D→E顺序连接。然后A中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生成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此时要检验该实验条件下D中木炭所发生反应的所有生成物,除在F处点燃并检验生成物外,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