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NaCl溶液,旋紧瓶盖,振荡 |
塑料瓶变瘪 |
CO2能与NaCl反应 |
B |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
C |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
该气体是CH4 |
D |
50℃时,将17gKCl固体加入50g蒸馏水中,完全溶解后缓慢降温 |
降温至20℃时开始有晶体析出 |
20℃时,KCl的溶解度为17g |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
B.镁条在耐高温的密封(内含空气)容器中加热 |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入锌粒 |
D.分别向同质量、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铁和铝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将一定量红磷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
B.电解水 |
C.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 |
D.氢气还原一定量氧化铜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C.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 |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盐酸中加入镁和锌 |
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 | B. | 丙是盐酸 |
C. | 戊是氢氧化钙 | D. | 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
除去以下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所用试剂及方法 |
A |
|
通入足量的
溶液 |
|
B |
溶液 |
稀盐酸 |
加入过量的
,过滤 |
C |
溶液 |
溶液 |
加入足量的
粉,过滤 |
D |
溶液 |
溶液 |
加入适量的
溶液,过滤 |
下列除去杂质所用的药品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药品或方法 |
A |
溶液 |
盐酸 |
过量的碳酸钙、过滤 |
B |
适量稀盐酸 |
||
C |
灼热的钢网 |
||
D |
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
在实验室,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横轴)与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纵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3)图中
线段对应溶质质量减小的本质原因是.
(4)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用到“对照”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与这一科学方法不符合的是
|
A. |
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
B. |
研究蒸发快慢影响的因素 |
|
C. |
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D. |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
三种酸分别与足量的金属镁充分反应,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反应消耗 的分子数目之比为3:6:2。下列关于 的推断合理的是( 、 、 分别表示三种酸
A. | 三种酸溶液中 的原子数目: |
B. | 与金属镁反应的速率: |
C. | 的相对分子质量: |
D. | 可能分别为 、 、 |
在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 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 和 |
B. | 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2个电子生成 |
C. | 硫原子里,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16 |
D. | 一个硫原子的先对原子质量是32.06克 |
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下列图像与所述实验相符的是
A.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
B.向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断加水 |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
D.20℃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 |
用括号内物质不能一次性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是
A.CaO、CaCO3、KCl三种固体(水) |
B.CaCl2、K2CO3、K2SO4三种溶液【Ba(OH)2溶液】 |
C.Cu、Fe、CuO三种固体(稀盐酸) |
D.NaCI、Ca(OH)2、HCI三种溶液【K2 CO3溶液】 |
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A.①是对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
B.②是将镁片和铁片(均足量)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 |
C.③是向HCI与Na2 SO4泥合溶液中加入Ba (OH)2溶液 |
D.④是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