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某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一定是晶体 |
B.T2一定是物质的沸点 |
C.0~t1时间内物质的分子热运动加剧 |
D.t1~t2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
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就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理想推理而得出结论,研究以下问题的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的是( )
A.分子热运动 | B.牛顿第一定律 |
C.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 | D.研究压力产生的效果 |
下列与分子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晨荷叶上的露珠呈球形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
B.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
C.热水的分子运动比冷水分子运动快,因此热水内能大于冷水内能 |
D.“ 花气袭人知骤暖”中“花气袭人”是因为分子的热运动 |
《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
下面是某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错误的是( )
A.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
B.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
C.物体的内能的大小只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
D.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
关于温度、比热容、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 |
B.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
C.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
D.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却剂,其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较小 |
“端午佳节,粽叶飘香”,这现象说明了( )
A.分子间有空隙 | B.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
C.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 D.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
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直线行驶,紧急刹车时,轮胎在水泥地面上留下了黑色的刹车痕,下列关于刹车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轮刹车痕的颜色较深 | B.后轮刹车痕的颜色较深 |
C.前轮和后轮刹车痕的颜色一样深 |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
B.在空调房间吸烟时,会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
C.“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只存在着排斥力 |
D.“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
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用手很难将固体压缩,推测:固体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
B.现象: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推测:分子间有引力 |
C.现象: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分子间存在空隙 |
D.现象:红墨水滴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推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
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
D.把蔗糖放在水中变成糖水,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
下面是一首完整的古诗,其中反映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事实的一句是( )
A.绿树荫浓夏日长 | B.楼台倒映入池塘 | C.水晶帘动微风起 | D.满架蔷薇一院香 |
如图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气态 | B.乙是气态 | C.丙是气态 | D.甲是固态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房间抽烟时,整个房间都油烟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B.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
C.塑料吸盘能牢牢地吸附在玻璃上,主要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
D.在阳光照射下,地面温度高于湖水表面温度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