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支等长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并如图当蜡烛B移到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
(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由直尺分别读出玻璃板到物(蜡烛A)、玻璃板到像(即到蜡烛B)的距离分别为u和v,得到的结果是u_______v。(选填“>”、“=”或“<”)
(3)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镜中的像重合,如果蜡烛B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则可能原因是 。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看不到蜡烛A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
(5)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6)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着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m。
小芳想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她找到了家里的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
(1)为了验证猜想,实验中她应该选择_______两只蜡烛,选 作为平面镜。(填写代表实验器材的字母)
(2)选好器材后,她将器材按照如图甲所示位置摆放好,若将镜前蜡烛称为蜡烛A,镜后蜡烛称为蜡烛B,则小芳要想观察到蜡烛A所成的像,她应在蜡烛 (选填“A”或“B”)一侧观察.
(3)实验中发现蜡烛通过镜面成两个像,原因是 。
(4)小芳对(3)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后重新开始实验,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在这个过程中蜡烛B (选填“应该”和“不应该”)点燃,理由是 。
(5)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发现白纸上没有蜡烛A的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6)如图乙是小芳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她马上得出了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你认为小芳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7)如图所示是从墙壁上的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时钟图,则当时的时间是 ( )
A.2∶35 |
B.2∶25 |
C.9∶35 |
D.9∶25 |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_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_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_ (选填“能”或
“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
小明同学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1)如上图,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实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此时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将F板复位后,如果让光线从逆着B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下图,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将手放在烛焰所成的像上,不会被灼伤,是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选填“实像”、“虚像”)。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1)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选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用“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目的是,为了方便直观地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由此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填“虚”或“实”)。
(4)张睿看到自己的手表与同桌的相同,于是她突发奇想将两块手表替代A.B蜡烛,正立于玻璃板两侧,如图乙所示,此时A手表指针指在9点整,那么B手表的指针应调至______点才能与A手表指针的像完全重合。
小红多次乘车了解到夜间开汽车,若车内亮灯,车内物体会在前面的挡风玻璃上形成清晰的像,干扰司机的视线,影响行车安全.为今后安全行车,小红根据生活中透明平板玻璃所成像“明”、“暗”不同的多种情况做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成像的“明”、“暗”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
猜想1: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
猜想2: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与光源的强度有关;
猜想3: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一: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竖直固定一块透明平板玻璃,同一物体固定在离透明平板玻璃0.5m的A点,在桌面的C点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灯照亮A点处的物体,观察同一物体不同光照下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各次实验人的眼睛都在同一位置从右向左观察物体在透明玻璃板中的像,结果记入下表.
灯的功率/W |
物体和灯的距离/m |
像的明暗程度 |
5 |
1 |
暗 |
25 |
1 |
较暗 |
40 |
1 |
亮 |
实验二:同一物体位置固定在A点不动,用同一盏5W的灯先后在桌面B、C、D三点照亮A处的同一物体,同一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仍固定不变)中成像的“明”“暗”程度.结果记入下表.
灯的功率/W |
物体和灯的距离/m |
像的明暗程度 |
5 |
0.5 |
亮 |
5 |
1.0 |
较亮 |
5 |
1.5 |
暗 |
(1)小燕是用实验一来探究猜想 (选填“1”、“2”或“3”);
(2)分析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可得结论:物体与灯的 越小,物体所成的像越亮;
(3)小红的猜想1和猜想2还可归纳为物体成像的“明”、“暗”程度与物体的 有关;请你就上述实验的结果对司机提出一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
(4)细心的小红还发现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夜间开车时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车窗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不致影响司机观察路况;而大型货车的挡风玻璃不太倾斜,这时车内物体所成的像尽管在司机的正前方,但由于司机的座椅位置较 (选填“高”或“低”),人观察路面是俯视的,并不影响司机观察路况。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甲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既能反光又能__________的特点,从而能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将透镜正对太阳光,当移动光屏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透镜距离光屏正好5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cm。
(3)小明用该透镜进行实验,他把蜡烛放在图乙所示A位置时,光屏应向M点的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调整后,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__________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
(3)接下来的步骤是: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同学们认识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纠正了生活中的错误认识,那就是像的大小只由___________的大小决定。某小组发现,虽然蜡烛A、B相同,但B与A的像不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要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还应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
(2)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
(3)选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关系。
(4)在平面镜后方放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5)在实验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无法完全重合,这是因为 。
如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并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第一支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1′.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A2、A2′;A3、A3′(如图乙所示).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A1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较明亮/较黑暗).
(2)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填写步骤前字母),实验中小明发现b步骤很难看清该蜡烛与第一支蜡烛的像是否重合,原因是 .
(3)如图乙,分别将实验中的物点与像点连接,发现它们的连线始终与玻璃板面垂直.为了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某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请把丙图表头①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① ;
(4)如果在像A1′的位置放一光屏,此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A1/A1′)这一侧观察,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这说明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实验器材选择相同的两个完全相同蜡烛,其目的是为了 .
(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应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将白纸竖直放在蜡烛B处,移开蜡烛B,观察 ;若 ;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 像.
小勇利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
(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________,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小明同学认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在平面镜的后方,但具体在什么位置不能确定。经过思考,小明设计出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探究方案,装置如图所示。这里利用了玻璃板既能 光线,又能______光线的特点。实验中选用橡皮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此操作过程需注意的 。如果紧靠在玻璃板背面放一块挡光板,则在蜡烛A的像A′和蜡烛B中,通过玻璃板仅能看见 .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 竖直架在一 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3)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白纸,则白纸上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5)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的 (填“A”或“B”)这一侧面观察,一位同学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________;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_ (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 的关系;
(4)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5)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