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冬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小冬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如图甲所示,在相同的五个瓶子里装不同量的水,用嘴分别对着瓶口吹气,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用嘴对着五只瓶口吹气,五只瓶子均能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⑵ 每只瓶子产生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
⑶ 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图乙中,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不同的笛孔,能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的原理.
声音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对于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教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C.声音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
琴弦的材料 |
琴弦的长度/cm |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
① |
钢 |
20 |
0.3 |
② |
钢 |
|
|
③ |
钢 |
40 |
0.5 |
④ |
尼龙丝 |
30 |
0.5 |
⑤ |
尼龙丝 |
40 |
0.5 |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
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 |
C.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Hz |
D.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
D调“1(do)”的频率是294Hz,C调“1”的频率为262Hz,小明在一次演奏会上,欲将二胡由C调改为D调,你认为他下列的调节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将琴码下移,使弦变长 |
B.将琴弦适当调紧 |
C.将琴码上移,使弦变短,同时将适当调紧 |
D.换较细的合适琴弦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
C.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
B.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 |
C.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
D.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 |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
D. |
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
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声音 |
声音强弱的等级 |
频率 |
甲 |
50 |
2000 |
乙 |
100 |
500 |
A.甲的响度大于乙的响度
B.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能发出声音。吹气时,瓶口外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 。空气进出瓶口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音量减弱,说明空气能够传声
C.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响度由频率决定
D.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甲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256次,乙音叉发声时振动频率为 ,相比于乙音叉,甲音叉
A. |
发声时振幅一定更小 |
B. |
发声时振动频率一定更高 |
C. |
发出声音的音调一定更低 |
D. |
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更大 |
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生明显变化的声音的特征是__________,这说明该特征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