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3---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加点字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执策而临之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和“伯乐”各有喻指,请写出它们的比喻义。
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完成3~5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是日更定矣( ) (2)余挐一小舟( )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是金陵人,客此(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
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⑤?”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⑥,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 ⑥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自以为形陋_________ ②既毕_________
(2)简要概括这篇短文中曹操的形象特征。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完成小题。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亭亭净植 |
B.益习其声(《黔之驴》)香远益清 |
C.稍近益狎(《黔之驴》)不可亵玩焉 |
D.孰为(同“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辨日》) 予谓菊 |
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C.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D.花之富贵者也 |
翻译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译文:
本文的体裁是“ ”,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用菊花、牡丹花来衬托莲花,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我国的“国花”是牡丹花。学习了《爱莲说》后,某校七(1)班的同学一致建议定“莲花”为“国花”。请您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讲清理由而为他们“代言”。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 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有仙则名 驰名中外 |
B.谈笑有鸿儒 大展鸿图 |
C.可以调素 琴 素 不相识 |
D.无案牍之劳形 |
不劳而获
本文题为“陋室铭”,文中又强调“斯是陋室”,而结尾处作者却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乙文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饮辄尽饮少辄醉 | B.便欣然忘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C.无怀氏之民欤山之僧智仙也 | D.以乐其志山水之乐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和醉翁饮酒的用意是一样的,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
B.甲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乙文的醉翁就是作者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 |
C.甲文中的“先生”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乙文中的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
D.甲文通过对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而乙文则通过对山峰、流水、醉翁亭的描绘刻画了滁州的山间美景。 |
【古文阅读】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龙井题名记(节选)
秦观
是夕,天宇开霁①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③,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⑤石而饮之。自普宁⑥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⑦非人间之境。
注释:①[开霁]放晴。②[参寥]一位僧人。参寥,僧人道潜的号。③[惠因涧]涧溪名。④[酌]舀取。⑤[据]靠着。⑥[普宁]地名。⑦[殆]恐怕。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 (3)遂弃舟 (4)度南屏
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与“酌泉据石而饮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 | B.执策而临之(韩愈《马说》) |
C.中峨冠而多髯者(魏学洢《核舟记》) | D.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译文:
甲文中,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乙文中,作者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慨。试简析两位作者感慨的原因。
【古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乙] 是夕,天宇开霁①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③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⑤,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⑥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⑦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 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廖:与下文的“辨才”都是人名。③并湖:沿湖。④雷峰:与下文的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⑤惠因涧:山涧名。⑥普宁:与下文的寿圣院都是寺名。⑦殆:大概。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是日更定矣(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B.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
C.湖中人鸟声俱绝/ 夜久语声绝 | D.酌泉据石而饮之/ 而旗尾略不沾湿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依据甲乙两文的文意,完成下列填空
从时间角度看,甲乙两文可以共用一个标题: 游西湖。从内容看,甲文重在描写雪景,乙文重在记叙 ,从“人鸟声俱绝”“流水激激悲鸣”可以看出两文中的西湖环境都显得非常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②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③让之而不为④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⑤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寻:不久②书:写信。③让:责备。④报:答复,给回信。⑤露布:公开的文告。
解释加点词语。
(1)治经为博士邪( )(2)见往事耳( )
(3)涉猎经史( ) (4)能手执马鞍( )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吕蒙、傅永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C.行拂/乱其所/为 | D.入则/无法家/拂士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 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 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
或失则多,或失则易,
然后能救其失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 (1)
【古文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① 水中有蛟②,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之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有自改意,终为忠臣孝子。
【注释】①义兴:地名,即今“宜兴”。②蛟:传说中的蛟龙,实则可能是鳄鱼。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未尝识书具(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或说处杀虎斩蛟( ) (4)乡里皆谓之已死(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C.余闻之也/久 | D.义兴人谓/为三横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
|
1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周处从义兴“三横”之一变为“忠臣孝子”是因为他
(用一个成语回答)。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昔周人有仕数不遇①,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②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③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④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节选自王充《论衡·逢遇篇》)
注:①仕数( shuò)不遏:屡次求官都没有得到君主赏识。②奈何:为什么。③文德:文才。④武节:指兵法武功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
B.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
C.是马也/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D.老主亡/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
把【甲】文中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甲】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与“周人”可悲结局的自身原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以为妙绝 |
B.而不知人之乐起坐而喧哗者 |
C.颓然乎其间者其间千二百里 |
D.醉翁之意不在酒辍耕之垄上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
B.作者被贬滁州,为了忘记现实的痛苦,纵情山水,借酒消愁,与山中的智仙一起修建了美丽的醉翁亭。 |
C.第②段写了早晚晴阴变化,又写四时不同的景物,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沉浸在美景变化之中的愉悦之情。 |
D.文末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
(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B.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C.①行拂乱其所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D.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皆以美于徐公 |
把“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战争说起,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增添了气势。 |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
D.甲乙两文都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