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题。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划分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划一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解释文中划线字。
涉( ) 契( ) 惑( )
翻译下面句子的含义。
是吾剑之所从坠
为何“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三峡》中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良多趣味: ___ ②沿溯阻绝:
③哀转久绝: ④属引凄异: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以:不以疾也岁以大穰 |
B.其:飞漱其间恐前后受其敌 |
C.或:或王命急宣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D.之:春冬之时默而识之 |
李白在彼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较后答题。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1)这首诗的景物描写与《三峡》有什么相似之处?
(2)此诗与《三峡》的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作者对三峡“春冬之时”的描写可看出,三峡的景色迷人。但作者结尾却引用了“猿鸣三声泪沾裳”,让人感觉到一丝悲凉。你觉得作者引用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⑥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匡:辅助。②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③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④上:指汉成帝。⑤张禹:汉成帝的老师。⑥将:拿。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⑧辑:连缀。⑨旌:表彰。
用“/”给文中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于 是 左 将 军 辛 庆 忌 免 冠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亡( ) ②已( ) ③易( )
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书要成诵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讽④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赐为温国公称号。②下帷绝编:“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指孔子研讲《周易》,把穿筒的熟牛皮翻断好几次。即“韦编三绝”。这里是说司马光勤奋。③迨(dài):等到。④倍讽(bèi fěng):“倍”通“背”,讽:背诵。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用力多者收功远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患( ) ②尝( ) ③或( )
翻译下列句子。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对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
A.本文主要告诉读者司马光小时记忆力不好。 |
B.文章主要表达其他人学习爱偷懒,而司马光很用功。 |
C.文章主要是说司马光聪明过人,背过的东西终身不忘。 |
D.作者也赞同“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 |
你赞成“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顾欢勤学
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②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注释①挞:用鞭棍打人。②然:通“燃”。
用“/”划出句子的朗读节奏
夜则然糠自照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见赋乃止( ) (2)见而异之( ) (3)父使驱田中雀( )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
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顾欢勤学的事迹。
这则故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日近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③?”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⑤。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晋明帝:晋朝皇帝司马绍,他是元帝的儿子。元帝:晋朝皇帝司马睿,字景文,建立东晋。②洛下:洛阳,西晋的京都。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④居然可知:由此可以推知。⑤更重问之:并且就同一个问题重新向明帝提问。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明帝问何以致泣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具( ) (2)因( ) (3)异( )
说说“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的意思。
晋明帝就同一个问题回答“日远”和“日近”的原因各是什么?
晋明帝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①。然而陈涉,瓮牖绳枢②之子,甿隶③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④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⑤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⑥,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①殊俗: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②瓮牖绳枢:极言陈涉出身贫寒。③甿隶:指出身微贱。④山东:即原六国之地。⑤曩时:以往。⑥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必须停顿之处)。
①上 使 外 将 兵
②则 不 可 同 年 而 语 矣
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 会天大雨( ) ②今诚以吾众 ( )
③ 始皇既没 ( ) ④斩木为兵(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吴广以为然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甲】文中陈胜说,“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乙】文能证明这句话的句子是“ ”
从【甲】文看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乙】文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原因是“ ”。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有人说文中的狼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觉得有道理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①,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②。若扁鹊者,镵血脉③,投毒药④,副⑤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注】①神:内在精神。②闾:村子。③镵血脉:指扎针、开到一类的手术④投毒药:用猛药。⑤副:分析。
有同学联系上下文认为画线句中的“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你认为这样理解有道理吗?为什么?
扁鹊为什么认为自己看病的本事最差?
阅读理解部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 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写在原文上)
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 。”
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先自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请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何不试之以足?
而置之其坐。
在文中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学而不厌(满足) |
B.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有害) |
C.士不可以不弘毅(刚毅) 死而后已(停止) |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由,诲女知之乎?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童趣》选段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
(1)果如鹤唳云端( ) (2)方出神( )
(3)以丛草为林( ) (4)兴正浓( )
指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其: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蹲其身,使与台齐 |
B.为:以丛草为林二虫尽为所吞 |
C.以:徐喷以烟以虫蚁为兽 |
D.于: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
请翻译下列语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3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文章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共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
(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设置)州已(通“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bǐ使)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益)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 (2)不可名状 ( )
(3)凄神寒骨 ( ) (4)以其境过清 ( )
下面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分,只选对一项不得分)( )( )
A.乃记之而去 | B.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
C.可为都邑之胜境 | D.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甲】文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②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 ”是动。
【甲】【乙】两文划线句子都是写水,试比较两者写法的不同:
【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 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2)以为求之必得。
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______”;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