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将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
A.喜马拉雅山的雪线下降 |
B.一月份0℃等温线向秦岭一淮河以北移动 |
C.台湾岛的面积增大 |
D.高纬度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
读全球气温变化资料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被破坏 | B.温室气体增加 |
C.酸雨 | D.水旱灾害 |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结果可能是
A.全球降水将普遍增加 |
B.海平面将上升 |
C.全球物种将大量增加 |
D.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将缩小 |
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右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 B.②增强 |
C.③减弱 | D.④减弱 |
导致全球增暖的速率加快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 )
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②开发利用冰川 ③毁损热带雨林 ④围湖造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全球气候变暖 | B.日地距离缩短 |
C.黄赤交角增大 | D.地壳活动强烈 |
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
D.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
约特干古城遗址文化层深埋于地下的原因是( )
①板块运动 ②河流泥沙沉积 ③风沙沉积 ④冰川冰碛物堆积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
A.1000年以来气候稳定不变 |
B.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
C.6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 |
D.距今7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
下图是我国某年12月上旬的气温距平图 (气温距平值=当年气温-常年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月上旬我国气温分布趋势
A.气温最低位于内蒙古东部 |
B.南北最大温差大约4~6℃ |
C.南方地区气温均高于常年同期 |
D.东北地区较常年同期偏低2℃~4℃ |
此季节,可能发生的现象
A.新疆的北疆地区暴雪要少于常年同期 |
B.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进入封冻期 |
C.墨累—达令混合农业区正值剪羊毛期 |
D.南半球中纬度海洋风浪最小 |
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 |
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
C.全球变暖利于美国小麦带的农业生产 |
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有专家估计,到 21 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 2℃~5℃,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二氧化碳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是因为( )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
B.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
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
如果全球气温持续这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将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天山的雪线将下降 | B.鄱阳湖水面将上升 |
C.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将北移 | D.一月 0℃等温线将南移 |
2011年11月28日上午10时(当地时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召开,会议计划为期12天。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小题。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时,北京时间为( )
A.28日18时 | B.28日4时 |
C.28日16时 | D.27日23时 |
图中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大会开幕那天,有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正确的说法是( )
A.E处,南半球 B.F处,南半球
C.E处,北半球 D.H处,南半球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镇江正午太阳高度接近一年中最小值,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
B.德班正午的树木影子朝南 |
C.东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 |
D.南极处于极夜期间 |
属于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的是( )
①燃烧矿物燃料 ②太阳活动 ③毁林 ④焚烧秸秆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图甲、图乙分别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二氧化碳加倍时的中国地区年平均温度变化等值线图(单位:℃)和年平均降水(单位:%)变化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信息显示( )
A.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增温不明显 | B.西北和华北增温幅度最大 |
C.东部(半)湿润区有干旱趋势 | D.西部地区变得干旱幅度最大 |
针对这些变化趋势,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性结构调整 |
B.加强水利建设投资,加强节水技术研究 |
C.挖掘东北等区域粮食生产潜力 |
D.西北地区调整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
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地球近地面大气层热量的收支始终保持着某种动态的平衡。回答下列问题。
上左图反映我国5000年来气温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A.持续下降 | B.持续上升 |
C.先下降后上升 | D.冷暖相互交替 |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地区的近地面大气热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上右图反映了某区域以A地为中心,半径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气温距平增高情况(单位:℃,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增高约为0.2℃)。近10年来气温距平增高幅度最大的区域位于
A.西北区 | B.东北区 |
C.东南区 | D.西南区 |
科学家最新研制出一种用来收集牛屁中甲烷气体的“背包”,若在全球10.5亿头牛中应用,产生的最大效益是( )
A.减轻酸雨污染 | B.提高牛肉产量 |
C.增加土壤肥力 | D.缓解气候变暖 |
读部分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人)与人口数量关系图,回答下列小题。
对图中有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排放总量远大于中国 |
B.经济越发达,排放总量越大 |
C.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排放国 |
D.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 |
下列行为违背低碳理念的是( )
A.降低城市建设密度 | B.建设垃圾焚烧电站 |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 D.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
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上升之中 |
B.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 |
C.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
D.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偏短、寒冷期偏长 |
据估算,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升高2~4.6℃。据此,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 )
A.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 B.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将推迟 |
C.全球生物物种增多 | D.全球陆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