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为中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年均出现次数的等值线图,读图回答25-27题。
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A.台风 | B.寒潮 | C.沙尘暴 | D.干旱 |
甲地受这种气象灾害影响极少主要原因是
A.地处盆地 | B.受盛行风影响小 |
C.距离海洋较远 | D.纬度较低 |
该气象灾害强盛时
A.澳大利亚农民忙于剪羊毛 | B.东北平原正要播种小麦 |
C.珠江三角洲早稻收割 | D.南极科考队正在考察 |
全球气候变暖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11),回答24—26题。
图中数字所示环节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
A.环太平洋地区地震频繁 |
B.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
C.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
D.岛国图瓦卢将面临灭顶之灾 |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符合我国国情的措施有 ( )
A.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慢工业发展步伐 |
B.加快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
C.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
D.发展洁净煤技术,减轻环境污染 |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如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
A. |
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
B. |
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
C. |
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
D. |
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
26、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A. |
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
B. |
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
C. |
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
D. |
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
图11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读图完成问题。
“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
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
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CO2少 |
C.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 |
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CO2多 |
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
全球大气中CO2浓度递增的原因主要有
A.大量使用煤和石油 |
B.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 |
C.湖泊面积的减少 |
D.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 |
下列现象中属于全球变暖对我国带来的影响有
A.森林带向北移 | 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
C.南方沙尘暴现象明显增多 | D.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结构改变 |
“关于寒潮活动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 |
B.会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
C.它的大风会带来干旱现象 |
D.它的影响范围(在我国)很小,且属单一灾害 |
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增加 |
C.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 D.高纬地区会因气候变暖而产生更多的降水 |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科学家指出,格陵兰和南极冰盖融化的速度正迅速加快,成为全球的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44-45题。
海平面上升的相关影响有
A.风暴潮灾害增强 | B.海岸侵蚀加重 |
C.三角洲面积扩大 | D.陆地污染减轻 |
针对我国海平面上升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
A.扩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以吸纳上升的海水 |
B.沿海地区全面建设堤防工程,并升高加固 |
C.及时监测和预测海平面的升降 |
D.加强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建设 |
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严重影响了南亚和东南亚的旅游业。从此次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A.尽量少到东南亚和南亚旅游 |
B.自然灾害可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
C.自然灾害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D.要完善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
(图14为2010年末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遭受暴雨洪涝袭击区域示意图,图15为新西兰位置图。读图回答25~26题。
本次昆士兰州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低压系统活跃 | B.东北信风较强 | C.东南信风较强 | D.监测预报失准 |
澳人利亚和新西兰农业生产的相同点有
A.畜牧业发达 | B.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
C.机械化水平高 | D.农牧区水分条件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