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把大量棉纺织品和其他各种工业产品运到中国来销售,甚至把中国人民根本不使用的餐具刀叉之类以及钢琴等等,也大批运进来……那些潮水一般地涌进中国的外国货物,不得不大批地积压起来。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只有一百万镑。
——郭沫若《中国近代史稿》
材料二 蚕桑方面。浙江乌程县(吴兴)南浔一带的辑里丝“至逊清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后,销售上海洋庄,转运出口,其名始显”。农民“以售丝易,而丝价昂”,刺激了蚕桑的种植,以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到60年代后,“外商需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价雀起,蚕桑之业乃因之而愈盛”。
---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士重来,变本加厉地扩大在华经济侵略势力,人造丝织品的输入逐年增加。1919年“输入人造丝布匹仅值银十八万三千四百余两”,到1924年“已激增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必须与人造丝织物竞争,而且要同外国毛织品及其它衣料竞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不能独立自主,海关丧失保护民族工业的职能,市场受到帝国主义控制,丝织业不得不改革生产设备和仿制新产品,以此进行抗争。从1918年至1929年的10年间,形成“绸业虽逐年发达,丝业则逐年衰落”的景况。
——-段本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资产阶级》
回答: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丝织业,看中国社会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试分析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政治与文化国际化、信息一体化等更使得这些新霸权迅速在世界各国传导,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杨仕辉《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新霸权》
材料二 中国一些学者把郑和下西洋,甚至张骞、班超通西域都列入全球化进程。美国某学者也认为,“中国与欧洲的丝绸之路是早期的全球化”。
——吴延春《经济全球划不是坏事》
回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末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概述19世纪20年代与19世纪末美国在东、西方分别采取的外交政策,并分别说明政策出台的原因,以及后一政策给中国局势带来的影响。
近代社会是“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转变历程中几部著名的法律文献先后问世标志着人类政治文明取得了重大成果。透过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明。阅读下面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的问题:
法律文献 |
内容摘要 |
体现特征 |
历史意义 |
|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
|
|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员选举产生…… |
|
||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表中的空格相关内容(要求语言简练准确)(每空格满分3分,共计24分)
(2)上述法律文件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和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
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14分)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工人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又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岀。新的科技革命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温家宝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 月9 日)
材料三:本世纪头20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6年2月9 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图2 所反映的工业革命时代与图1 反映的工业革命时代相比,在发明创造的人才素质和开展范围及部门等方面具有哪些显著优势?
(2)图3 所反映的时代,还出现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新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
(3)材料三指出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应对?
近代社会是“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转变历程中几部著名的法律文献先后问世标志着人类政治文明取得了重大成果。透过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明。阅读下面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的问题:
法律文献 |
内容摘要 |
体现特征 |
历史意义 |
|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 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
|
|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员选举产生…… |
|
||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
|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表中的空格相关内容(要求语言简练准确)
(2)上述法律文件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和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你如何认识这种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乡村危机,实质上是指农民的生存危机,表现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停滞与农民生活的持久贫困,挣扎于生存边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危机达到一个高潮。原因是多方面的……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益商品化的中国农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从而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1934年美国实施《购银法案》,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从而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更使农村走向破产。另外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及其对工农红军的多次军事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及对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侵略的步步加深都给中国农村带来严重灾害。总之,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走上极度衰落与崩溃之境。
——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原载《史学月刊》
(1)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形成的原因。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致力于乡村建设,请指出抗日根据地围绕“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下面是1949年—1992年中国钢粮产量表。
产品 |
单位 |
1949年产量 |
1952年产量 |
1976年产量 |
1992年产量 |
钢 |
万吨 |
15.8 |
135.0 |
2046.0 |
8000.0 |
粮 |
亿吨 |
1.1 |
1.63 |
2.86 |
4.42 |
参照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建国后我国的钢产量增长幅度同粮食增长相比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4)1992年产量比1976年有较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孙中山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王朝统治时间简表(表中年数包括统一王朝形成时间)
王朝 |
秦 |
汉(含新) |
西晋 |
隋 |
唐 |
元 |
明 |
清 |
合计 |
统治 年数 |
15 |
425 |
51 |
38 |
289 |
97 |
277 |
267 |
1459 |
(1)材料一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有人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请论证此观点。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民族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与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更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现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摘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30 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苏联的工业化又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说明采取这种途径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苏联所建立的经济体制的模式。
(4)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近现代经历了几次发展的机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材料均摘自李家发《重庆历史与文化》)
材料一:1891年重庆最早的近代工业森昌泰、森昌正火柴厂建立。19世纪末,近代纺织业在重庆兴起并迅速发展,1900年重庆纺织厂约占全国织布厂总数的30%。1908年重庆的第一家蒸汽机械缫丝厂建立,辛亥革命后,发展迅速,剿丝厂和剿丝车占全省(四川省)剿丝业的35%和31%。1899年,举人文国恩筹办了重庆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煤矿,到1911年,小煤矿已发展到近30家。
材料二: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迁入重庆的民营企业达254家,占迁川厂矿的90%。国民政府的9家兵工厂也迁入重庆,加上原有的两家,约占兵工署直属兵工厂总数的三分之二。重庆建成为包括军工、钢铁、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造船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材料三:1964年,中共中央和全国计划会议提出:“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的工业基地”。
材料四:1997年重庆被设为直辖市,重庆迎来了发展的新春天。图9是90年代末现代化重庆崛起的景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重庆近代工业兴起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这一计划的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要以重庆为中心?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90年代末重庆飞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1940年日本首相近卫文磨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1943年,东条英机为炫耀亚洲新秩序的建立,在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发表“大东亚共荣宣言”:“英美为了本国的繁荣,压制其他民族,对大东亚进行侵略和盘剥。大东亚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大东亚的英美隶属化。大东亚各国提携完成大东亚战争,把大东亚从英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立共存共荣、自主独立、没有人种差别的共荣圈,为建立世界的和平做贡献。”
材料二 中、日、韩三国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去年中、日、韩外贸总额起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55%,逊于欧盟的65.5%。据统计,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132.8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1/5以上。中国业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也在继欧盟和美国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材料三 近年来,亚太地区各种合作机制蓬勃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应该在这一问题上凝聚共识,树立符合时代潮流和亚太地区特点的区域俣作观。深化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共同发展,谋求和谐共赢,造福亚太人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日本所标榜的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所学知识说明其真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前中、日、韩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构建和谐亚太应遵循的原则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商品的涌入,非洲各地原有的手工业、冶炼业进一步受
到摧毁,而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单一作物制或矿产制的推行,更使非洲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每当一个非洲国家取得独立,中国政府立即予以承认。从1956年到1965
年,中国先后同19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同几内亚、加纳等许多国家签订了友好条约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回答: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非洲殖民地经济的特点。结合相关历史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发展与非洲国家外交关系的原因。指出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合作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