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某中学历史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修身”( )“齐家”( )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
主要原因 |
洋务思潮 |
视其为正统 |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
维新思潮 |
|
|
新文化运动 |
|
|
(3)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
材料一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来源统计表(共142篇)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梦想录(部分)
人物 |
梦想 |
郁达夫 |
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
林语堂 |
“我不做梦,希望民治实现,人民可以执行选举、复决、罢免之权,只希望人民之财产生命不致随时被剥夺。”“我不做梦,希望人民有集会结社权,只希望临时开会抗日不被军警干涉。” |
章乃器 |
中国将来的革命,必然是一个向整个的上层阶级进攻的左倾的革命。那个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伥。 |
李宗武 |
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军事当局不要只知剿共,不知御侮。……希望能杀尽一切贪官污吏。……中国民众能监督政府,使政府不为少数军阀所私。使政府为民众全体的政府。” |
周谷城 |
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
宋云彬 |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些征文的来源有何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有哪些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梦想?(2分)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4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941年)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却多了”哪两件东西,对此应如何理解?
(2)根据材料二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创建现代社会方面的贡献。
(3)为什么到抗战时期毛泽东仍然强调中国“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这一期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补足这“两件东西”的?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1)举例说明“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的表现。
(2)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文革”时期人们的穿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博览会被称为世界经济奥运会,同时它也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而修建的钢铁玻璃结构的“水晶宫”里,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此届展会,获金银大奖。
材料二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址建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其中的中国馆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材料三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由于人类社会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此届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请回答:
(1)结合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举办的实例,说明一个国家能够承办世博会的原因。
(2)材料二中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如果要展示交通和通讯工具方面的重要成就,可能有哪些展品?各举1例。
(3)材料一到材料二世界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4)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元素反映了什么问题?
(5)①“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②“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③“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以上主题哪一个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
(6)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再次引发人们对城市化的关注和审视。工业革命的进程曾给城市生活带来过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疋(匹),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
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三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以英、美、法任意一国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只写法律不答作用不给分)
(4)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5)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6)综上所述,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以上二图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二个不同时期的中央官制,请分别写出它们各自的名称。
(2)比较图A与图B,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图A所示的结构向图B所示的结构演变,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
(3)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政治的认识,称中央集权为“东方专制主义”,中国许多人则通常强调以下两点:一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这是奇迹;二是中国长期保持着“大一统”的局面,这也是奇迹。
①从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政治特色体现了哪种类型的文明的特点?
②除地理因素之外,你认为维持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还有哪些因素?请举两例说明。
③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谈谈你的看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一一《(三字经)》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材料三 表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
中卷:“西政” |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
下卷:杂类之书 |
游记、报章、格致 |
一一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4艺》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
材料 |
结论 |
东汉组 |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
宋代组 |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
晚清组 |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束师大学堂折》(1896年) |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个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另外两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分别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富阁):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 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对当时明朝有何影响?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4)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5)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6)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