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宗教经典、著作的叙述,何者正确?
A.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讨论炼丹及长生不死,是道教理论著作 |
B.法华经是佛教净土宗的经典 |
C.佛教大藏经是在唐代刻版印行的 |
D.基督教圣经的新约全书原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 |
在佛经翻译为汉文的工作上,鸠摩罗什的贡献被认为最大,他能够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就,是因为
①他生长于印度,精通佛教义理
②他虽非汉人,却精通汉文
③他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④他的弟子颇多能文之士
⑤他采「格义」的方法,一直为后人所采用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唐武宗时,佛教各宗派都受到打击,为何禅宗所受打击较小?
A.禅宗中国化成分较深 |
B.皇帝中多人信仰禅宗 |
C.一般士大夫极力维护 |
D.禅宗较不注重有形的仪式 |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义理与中国儒道思想的关系演变如何?
A.西晋时期,学者常借道家经典解释佛教义理 |
B.隋唐皇室扶持道教,佛教思想发展停顿 |
C.宋代理学家批评佛教以性为空,佛学影响理学不大 |
D.清末始有僧侣提倡儒释道三教调和论,以共抗洋教 |
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人接受这种源自印度的精深教理,过程有些转折。下列说明,那些适当?
①佛教传到中国的确切时间已无法得知。只能确定东汉初年时,上层社会已有人信奉佛教
②佛教在东汉末年广为人们接受,这与当时社会动乱,生活艰困,人们普遍希望心安有关
③东汉经学很盛,各家说经多出新义,有人援引佛教教理加以阐发,也促成了佛教的兴盛
④西晋时,学者认为佛经中「空」与道家所说的「无」接近,有人便以道家概念释解佛经
⑤用儒家概念解释佛教义理,称「格义」,是释经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佛教深入中国社会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③④⑤ |
关羽死后,虽获人民祭祀,但一直局限在地方信仰。至宋代以后,逐渐发展为全国信仰,也获得官方的褒赠。对于宋代以后关羽信仰的普及,下列解释何者最为合理?
A.宋代以后的各朝代,要反抗异族统治,所以推崇关羽忠君爱国的立场 |
B.宋代以后的各朝代因为外患频仍,重夷夏之防,所以都提倡关羽信仰 |
C.除了官方提倡外,桃园结义的异姓结合符合明清移民风气渐盛的环境 |
D.关羽是北方人,关公信仰的普及是中国文化由北而南发展的重要证明 |
源自印度的佛教,教义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两大教派。当佛教传入中国,且经过“佛教中国化”之后,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是大乘教义。对于这个现象,以下解释何者较为合理?
A.印度佛教里大乘的势力较大,影响所及,使中国也接受大乘佛教 |
B.大乘佛教流传于印度上层社会,传入中国后,才为中国君主接受 |
C.小乘佛教讲求渡化个人,而大乘强调忠君,所以受中国君主欢迎 |
D.大乘佛教的主张与中国士人理念较相合,所以中国选择大乘义理 |
甘肃的漠地发现了一个长方形木牌,牌上以潦草的楷体书写着:「仙师敕令:贵龙星镇定空炁安」。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这块木牌?
①这是道教的说法,仙师是指张天师②这是道家的说法,仙师指的是老子③这是晋代戍边将士携带的道士符箓④这是唐代僧侣天竺取经携回的佛书⑤这是元末白莲教起事时动员的令牌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⑤ | D.③④ |
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这一段话的意思包括
①肯定传统史学的价值与意义,认为应该加以发扬光大
②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
③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
④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之为手段
⑤认为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该加以改革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中国史书常常记载一些特别的异象。例如:旧唐书:「(唐太宗)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又如宋史:「(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对于这两段记载应如何理解?
A.因古人民风淳朴,统治者制造一些神迹,以便于统治,阅读时应该加以判断 |
B.龙是不存在的,第一段记载显然有错误,但有关宋太祖出生的记载,倒是事实 |
C.中国修史制度至宋代以后已经大备,所有正史的记载均为可信 |
D.我们应该相信一位伟大人物的出生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异象 |
史书记载一个时代的风气,有如下的一段文字:“朝寡纯德之人,乡乏不贰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所指的是
A.东汉 | B.西晋 | C.五代 | D.南宋 E.晚明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回答:
(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谈谈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
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说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论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
A.古籍的记载 | B.屈原的作品 |
C.政府的声明 | D.学者的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