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更加勤劳 |
B.耕牛、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
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 B.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
C.统治者“不抑兼并” |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论衡》中提道:“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人定胜天”的思想 | B.“靠天吃饭”的观念 |
C.“广种薄收”的弊端 | D.“地无遗利”的思想 |
下列关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③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
④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5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变”,下列与之相符的表现有( )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强,农业经济结构变迁,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②工商业城镇兴起,劳动力市场出现;③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转变;④从人身依附关系向经济关系转变;⑤从重农抑商向工商皆本转变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 | C.①②⑤ | D.③④⑤ |
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
B.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人物 |
明清时期,赣南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关于“盗”、“贼”的记载,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贼”为“民”。这表明,当时朝廷( )
A.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 B.意在加强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呈现出弱化趋势 C.力图保护小农经济
《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
D.农民的要求极低 |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①自耕农承担田租、兵役、徭役等负担
②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等负担
③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
④都有小生产者意识,都是落后阶级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 )
A.发展长途贸易 | B.运送军粮 | C.发展小农经济 | D.加强中央集权 |
明淸时期,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采用契约纳租的方式 |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
D.自由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共同的人口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