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列选项是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内容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清前期政局稳定,耕地面积和人口增加,表现出国家的强盛
B.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摊丁入亩”政策和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关
C.耕地面积增加与人口增加没有因果关系
D.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人地矛盾突出,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世界领先。回答1—4题。
有学者认为:“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和“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相反而又相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导致“尊君”和“民本”传统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明朝后期,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最主要原因是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国家对手丁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该现象应始于下列哪一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A.张衡《二京赋》 B.(西晋)左思《三都赋》
C.曹雪芹《石头记》 D.(宋)王溥《唐会要》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结果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影响有
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②使封建守旧思想久久得不到冲击 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 ④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列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技术发明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对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
C.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描述管仲改革的一段文字:
①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
②“相地而衰征”(引自《管子·小匡》);
③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④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关于此则材料中,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①属于历史史料②属于历史叙述
B.①属于历史史料④属于历史评价
C.②属于历史叙述③属于史料解释
D.③属于史料解释④属于历史评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前594年,与棱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鲁国实行“初税亩” B.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C.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 D.楚国开始了吴起变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观点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你是否支持观点一?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2)观点二中“北大西洋胜利”包括了西欧的发展,请概括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西欧发展的主要原因。
(3)观点三肯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对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评论,观点三明显忽视了西方的作用。请结合史实说明,西方国家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能够反映战国时期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

A.广泛使用铁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B.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城市
C.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D.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