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人口已达5000万一6000万,明末崇祯三年达1. 9亿。农业得到很快发展,红薯、南瓜、玉米等农作物已由国外传到国内。城市快速发展,南京人口已达一百万以上,中国远详船舶吨位达到18000吨,占世界总量的18%。如果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休就是中国。
一一摘由自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
材科二 明清的统治者及封建制度却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一系列不符合近代文明进程的政策如朝贡外交都不利于中国的社会、国人的思雄以及科技的发展,进而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使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没落。下图为英国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花隆的情景。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侍在印度式的坐垫上,一边抽著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啤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丰身像。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夏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挥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成为世界中心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应对西方入侵的史实及影响。(11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该材料表明

A.明清时期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明清时期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清时期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D.明清时期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文物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82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使用权归“里父老”。这反映了当时(    )

A.世家大族控制了乡里基层政权
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
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久远,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们的文明更为连续不断,也更为独特——中国与欧亚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有着较后者相互之间更为根本的差别。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特点,并分析其中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这说明(     )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是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男女分工明确                 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3)根据上列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或土地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存在的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三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消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 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