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受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该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
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
C.“苏湖熟,天下足。” |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
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 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下列有关这一生产模式认识错误的是( )
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 |
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 |
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 |
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 |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 B.关心百姓疾苦 |
C.申饬官员无能 | D.关注地方稳定 |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 B.土地集中加剧 |
C.农业技术进步 | D.海外贸易拓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C.封建地租货币化 |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
A.士族享有等级特权 | B.土地兼并严重 |
C.中央集权被侵蚀 | D.封建等级森严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
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
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耜耕 | D.耦犁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已开始开凿地方性运河。秦统一后,在既有运河水道网的基础上,又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尤其重视建设连通南北的运河主干网。唐朝继承了隋代的建设成果,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北宋的运河系统,主要就是以开封的漕运四渠为主干向四周辐射的水运体系……。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黄淮分离,淮南运道受到较大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漕粮改折现金,海运河运全部废止。
我国运河主要是用来运输粮食,所以又叫“运粮河”。 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其他朝代何尝不是如此!大运河它在我国历史上,对于沟通南北、促进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特别对于漕粮运输,起过十分重大的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古代运河修建历程的特点。( 8分 )
(2)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解读漕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