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 B.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均田制 | D.分封制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牛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汉代画像砖上绘有二牛一人耕地的场景 |
B.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
C.《齐民要术》写道:“赵过始为牛耕” |
D.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认为曲辕犁是古代牛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
在考古出土的北魏前期的遗迹中,生产工具主要为骨镞,兼有少量的铁器。而到了太平真君年间(公元440年六月―公元451年六月),北魏太武帝下令“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垦殖锄耨”。这说明( )
A.当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交往受到限制 |
B.北方少数民族农业生产封建化的趋势 |
C.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其历史必然性 |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
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
C.租种的诸侯土地 |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
唐朝诗人李华有诗道:“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这反映了
A.都江堰良好的灌溉效果 |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现象 |
C.关中平原水稻种植的情况 |
D.华北平原适宜的气候条件 |
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
A.士族享有等级特权 | B.土地兼并严重 |
C.中央集权被侵蚀 | D.封建等级森严 |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 期 |
内 容 |
备 注 |
春 秋 战 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 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
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
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D.注重精耕细作 |
下列关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拥有一定的土地和农具等生产资料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③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交换 ④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 | B.重农抑商 | C.闭关政策 | D.贫富分化 |
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高原植被的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据材料可知
A.唐朝后期黄河流域经济衰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浙地区 |
B.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关 |
C.黄河流域环境的恶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D.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保护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