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 | 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 |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
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当时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 )
A.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封建土地私有制 | D.贵族地主的压迫 |
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
B.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
C.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
D.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C.社会政局动荡 |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
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 )
A.商周时期 | B.秦汉时期 | C.北魏至唐前期朝 | D.明清时期 |
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
B.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专制的产生 |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及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A.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
B.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D.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
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
A.天子赐予的井田 |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
C.租种的诸侯土地 |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